3月12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了《更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更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張軍表示,去年更高檢共立案辦理公益訴訟案件113160件,其中涉及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59312件,占比超過50%;涉及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2648件。通過辦案,督促治理被污染損毀的耕地、濕地、林地、草原211萬畝,追償修復生態、治理環境費用30億元,讓違法者為恢復受損公益“買單”。
《報告》顯示,更高檢積極參與污染防治攻堅戰,牽頭制定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規范,起訴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犯罪42195人,同比上升21%。會同水利部組織黃河流域9省區檢察機關與河長制辦公室開展“攜手清四亂、保護母親河”專項行動。建立長江沿線11省市檢察機關協作機制,出臺服務長江經濟帶發展“10項舉措”,指導安徽、湖北等地檢察機關辦理了一批跨省傾倒固體廢物、非法排污、非法采砂等案件,共護“一江碧水、兩岸青山”。
《報告》指出,通過樹立雙贏多贏共贏理念,行政公益訴訟得到各方面有力支持。黑龍江省人大常委會就檢察公益訴訟專門作出決定,該省檢察機關專項調查387家小煤礦關閉整治公益保護問題,發現違法違規和犯罪問題線索132件;對公益受損案件,以檢察建議督促主管機關履職,取得良好成效。針對公益訴訟案件確定管轄難、調查取證難、司法鑒定難等問題,會同更高人民法院出臺司法解釋,與生態環境部等9部委會簽協作意見;河北、上海、廣西、陜西等地檢察機關與有關部門建立協作聯動機制。全國縣級檢察院辦理公益訴訟案件已做到全覆蓋。
《報告》指出,把訴前實現維護公益目的作為更佳狀態。去年共辦理訴前程序案件102975件,其中,公告督促有關社會組織提起民事公益訴訟1721件;向行政機關發出檢察建議101254件,97.2%得到采納,更多問題在訴前得以解決。如長沙市柏家洲地處湘江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污水直排。檢察機關發出檢察建議后,有關部門全力落實,迅即搬遷島民、拆除違建、清理餐飲船舶,攜手打了一場“碧水保衛戰”。
針對訴前檢察建議不能有效落實的,去年共提起公益訴訟3228件,法院已判決1526件,支持起訴意見1525件。如重慶市榮昌區瀨溪河沿岸禁養區內286家養殖戶違規經營,直排畜禽糞便污水。檢察機關向16個鎮街發出檢察建議,對其中怠于履行環境監管職責的古昌鎮 *** 提起公益訴訟,獲得庭審支持,促進了禁養區內河流污染的全面治理。
《報告》顯示,通過深化跨行政區劃檢察改革,更高檢將一起涉及蘇豫皖三省水域污染案指定相關檢察院異地辦理;支持上海牽頭探索長三角環境保護一體化檢察協作機制。此外,通過創新推進業務建設,與生態環境、市場監管、金融監管等部門協作,互派干部掛職交流,扎實提升辦案專業水平。
張軍表示,2019年,更高檢將更精準地服務打好三大攻堅戰,加大對風險防范、脫貧攻堅、生態環保等領域犯罪打擊力度。同時,促進地方檢察機關內設機構改革落地,加強民事、行政、公益訴訟檢察辦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