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地圖測繪的知識背景,以及地圖測繪的知識背景是什么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目錄一覽:
古代測繪有怎樣的發展歷程?
測繪在我國是一門古老的科學,它是我們的祖先在屯田、墾殖、興修水利以及古城建筑的規劃設計的生產實踐中產生的,是隨著政治、經濟、軍事的需要得以發展和提高的。地理測繪是其中重要的一個方面。
我國古代許多地理測繪科技成果,在當時的世界上都是處于領先地位。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夏本紀》中記載了夏禹治水的故事,“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
秦漢時期,封建王朝已把地圖視為權力的象征,極為重視。這時的地圖品種逐漸增多,有土地圖、戶籍圖、礦產圖、天下圖、九州圖等。
![](/zb_users/plugin/erx_Weixin/img/zzcm1.jpg)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漢代畫像石上繪出了禹的使臣,拿著繪圖與測量的儀器規和矩。在測量的基礎上,使地理概念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發展。
三國之后,晉代著名的制圖學家裴秀,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創造了“制圖六體”,幾乎把現代地圖的測制原則全都扼要地提到了,這在我國制圖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對后代測制地圖有著深遠影響。
唐代初期,我國疆域遼闊,為了便于統轄,唐太宗李世民曾規定全國各州、府每年要修測地圖一次。可見當時已建立起對地圖的實時概念。
宋代“王安石變法”時,曾開展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在推行新法的六七年間,全國興修水利10萬余處,灌田3000多萬畝,其間有大量的勘察與測繪工作。
北宋科學家沈括曾主持治理一條420千米長的水渠,他采用“分層筑堰法”,測出長渠兩端的高差為19.486丈。沈括還奉旨用12年的時間編修了《天下州縣圖》,把圖上的方位由8個增加至24個,提高了地圖的精度。
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用自制的儀器觀測天文,發現了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交角為23.33度,而且每年都在變化。如果按現在的理論推算,當時這個角度是23.32度,可見當時觀測精度是相當高的。
明代鄭和下西洋時的航海圖是我國古代測繪技術的又一杰作。
清代的康熙皇帝出生于指揮戰爭和鞏固政權需要的年代,對了解各地山川地貌格外重視,曾經親自領導了全國性的大地測量和地圖測繪工作。
清乾隆即位后,又編繪了《西域圖志》和《亞洲全圖》,這些圖都是當時世界上極為重大的測繪成果,標志著我國測繪科技曾一度走在世界的前列。
這些古地圖對研究我國古今地理、水系、湖泊的動態變遷有著極其重要的科學價值。
縱觀我國古代測繪史,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它的進步與發展,基本上是以朝代為單元,以個人出眾的勤奮和才華而獨立的。但是,以史為鑒的測繪成果,全都熠熠生輝,璀璨炫目。
地圖的基礎知識
地圖,是按一定的比例運用線條、符號、顏色、文字注記等描繪顯示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行政區域、社會狀況的圖形。隨著科技的進步,地圖的概念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如將地圖看成是“反映自然和社會現象的形象、符號模型”,地圖是“空間信息的載體”、“空間信息的傳遞通道”等。
地圖是按照一定法則,有選擇地以二維(2D)或多維形式(3D)與手段在平面或球面上表示地球(Earth)(或其它星球)若干現象的圖形或圖像,它具有嚴格的數學基礎、符號系統、文字注記,并能用地圖概括原則,科學地反映出自然和社會經濟現象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關系。
擴展資料:
在十七世紀,地圖越來越成為一個知識的“ *** 體”,因為繪制精美的地圖往往包含了地理、藝術和歷史的復合知識,像是一部百科全書。
十七世紀的荷蘭作為世界制圖更高水平的國家繪制了大量精美的航海圖、大幅壁掛圖、區域地圖和世界地圖,完美詮釋了地圖本身所具有的深刻內涵和無與倫比的美感。由于歐洲古代地圖制作者往往是由學者、藝術家、手工藝人和科學家等這樣的社會群體構成,這使得地圖以多元的面貌出現。
無論是歐洲與中國古代,地圖始終受到社會精英階層的關注,他們既是地圖的使用者、鑒賞與收藏者,同時也參與地圖的繪制。文藝復興時期以及十七世紀時藝術家畫地圖是個普遍現象,一個著名例子就是達·芬奇繪制地圖。
達·芬奇被收藏至今的幾十幅畫作中,有9幅和地圖直接相關。專家發現,作為一名藝術家,他畫出來的地圖和專業制圖師的沒有區別,非常精確。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地圖的歷史,也是人類的歷史
測繪學的發展簡史
發展簡史:
1、17世紀末
英國牛頓(I.Newton)和荷蘭的惠更斯(C.Huygens)首次從力學的觀點探討地球形狀,提出地球是兩極略扁的橢球體,稱為地扁說。
2、19世紀初
隨著測量精度的提高,通過對各處弧度測量結果的研究,發現測量所依據的垂線方向同地球橢球面的法線方向之間的差異不能忽略。因此法國的P.S.拉普拉斯和德國的C.F.高斯相繼指出,地球形狀不能用旋轉橢球來代表。
3、從20世紀50年代起
測繪技術又朝電子化和自動化方向發展。大地測量定位 *** 除了采用三角測量外,還可采用精密導線測量和三邊測量。與此同時,具有電子設備和用電子計算機控制的攝影測量儀器的出現,促進了解析測圖技術的發展
測繪學的分類
隨著測繪科技的發展和時間的推移,在發展過程中形成大地測量學、普通測量學、攝影測量學、工程測量學、海洋測繪和地圖制圖學等分支學科。大地測量學研究和測定地球的形狀、大小和地球重力場,以及地面點的幾何位置的理論和 *** 。
普通測量學研究地球表面局部區域內控制測量和地形圖測繪的理論和 *** 。局部區域是指在該區域內進行測繪時,可以不顧及地球曲率,把它當作平面處理,而不影響測圖精度。
攝影測量學研究利用攝影機或其他傳感器采集被測物體的圖像信息,經過加工處理和分析,以確定被測物體的形狀、大小和位置,并判斷其性質的理論和 *** 。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測繪學
測繪工程主要內容是什么啊?
測繪工程,測量空間、大地的各種信息并繪制各種地形圖 。以地球及其他行星的形狀、大小、重力場為研究對象,研究和測繪的對象十分廣泛,主要包括地表的各種地物、地貌和地下的地質構造、水文、礦藏等,如山川、河流、房屋、道路、植被等。
由測繪工程師測量繪制地形圖,并提供其它信息資料,然后才能進行決策、規劃和設計等工作,所以測繪工作非常重要。通常見到的地圖、交通旅游圖都是在測繪的基礎上完成的。
工程測繪行業的上游產業包括測繪儀器行業、計算機信息行業和航空航天行業,這些產業的發展為工程測繪行業提供了儀器、技術和 *** 。
下游產業籠統的說就是基礎設施建設,具體包括房屋建筑工程行業、礦產勘查開發行業、軌道交通工程行業、公路工程行業、鐵路工程行業、水利工程行業。
擴展資料:
測繪工程的工作人員所要具備的知識與技能:
1、掌握地面測量、海洋測量、航空測量、地球形狀及外部重力場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掌握大地測量、工程測量、海洋測量、礦山測量、地籍測量技術;
3、掌握攝影測量(解析攝影測量、數字攝影測量)和圖像圖形信息處理的理論和 *** ;
4、了解現代大地測量、現代工業測量、空間測量、地球動力學、海洋測量等領域的理論前沿及發展動態;
5、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 *** ,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踐工作能力。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測繪工程
地圖史的古代地圖
春秋戰國時代戰爭頻繁,地圖成為軍事活動不可缺少的工具。《管子?地圖篇》不僅精辟地闡述了地圖的重要性,而且從中可以看出當時地圖的內容,以及地形、地物的表示 *** 較前又有所進步。當時構筑城池,興修水利,開鑿運河、灌渠等的需要,促進了測量技術和數學 *** 的發展,地圖繪制開始建立在實地丈量的基礎上。《周髀算經》記載:“凡為此圖,以丈為尺,以尺為寸,以寸為分。分一千里凡用繒方八尺一寸;今用繒方四尺五分,分為二千里。”《戰國策?趙策》中記有“臣竅以天下地圖案之,諸侯之地,五倍于秦”,說明當時的地圖不僅明確了按比例縮小的法則,而且主要用繒(絲織品)制圖,形成中國古代地圖的東方特色。
《戰國策?燕策》中關于荊軻刺秦王,“圖窮而匕首見”的記述,表明秦代地圖在政治上象征著國家領土和 *** 。據《史記》記載漢高祖劉邦推翻秦朝,蕭何先入咸陽“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漢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圖書也”。可見秦漢兩代都很重視地圖,把它用作統治的工具。此時地圖的品種逐漸增加,按其內容,已有類似于行政區劃圖、軍陣圖、、域外地理圖等各種專用地圖。
1973年12月,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古地圖(見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地圖作品,反映了距今2100年前中國地圖測繪的光輝成就。這幾幅地圖都沒有注明圖名、比例尺和圖例,其中兩幅現在分別稱之為地形圖、駐軍圖。地形圖長寬各96厘米,山脈、河流、道路、居民點均用統一的圖例。山脈采用水平的山形線,并附加暈線表示山體的范圍和走向。著名的九嶷山還加了魚鱗般的陡崖符號。河流上游粗,下游細,彎曲自然,生動、準確地描繪出30多條支流構成的水系輪廓。其中 9條標注了名稱。圖 *** 80多個居民點,符號分兩級:縣級8個用方框表示,鄉里級74個用圓圈表示,名稱注在框內。道路20多條用實線表示,區分實線和虛線。地形圖中心部分的水系和縣級居民地的地理位置,同現代1:170000比例尺地形圖的輪廓相近似(圖3[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地圖的復原圖])。駐軍圖上,除一般河流、山脈、道路和居民點作為地理底圖表示外,另用紅、黑色方框或三角形符號著重表示駐軍的布置。反映了當時中國彩墨繒繪地圖的工藝水平。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地圖是世界地圖史上罕見的一大發現,聯系到秦代、漢初疆域的開拓,縣邑的增設,以及許多工程的宏偉規模,繪制出這樣精美的地圖是符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歷史條件的。 在西方的古代文化中心──埃及,地圖的測繪是從尼羅河流域土地丈量的需要發展起來的。但是到了希臘、羅馬時代,注意力轉向了地中海航海地圖的測繪。埃及的幾何學和地理知識傳播到地中海沿岸各國,測量經緯度,研究,編制以地中海為中心的已知世界的地圖,成為西方地圖測繪的主流。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埃及之后,科學中心從雅典轉移到亞歷山大利亞城,地圖測繪一度出現繁榮。埃拉托斯特尼(Era-tosthenes)更先測量了地球曲率和周長,并繪制出以經緯線為坐標的地圖,包括以地中海為中心的已知世界的地圖。公元120年,克羅狄斯·托勒密編著了8卷《地理學指南》,其中6卷用于記載8000個經緯度。他之一個設計了圓錐投影和用經緯網格繪制地圖。附在書內的27幅世界地圖和26幅局部區域圖,佚失數百年之后,1475年從 *** 文獻中輾轉譯印,到1740年共刊印50版之多。這些地圖堪稱當時西方的劃時代作品。
公元300年到1300年左右,歐洲深受封建統治和宗教神學的壓迫,神學代替了科學,地圖成為宗教思想的俘虜。當時的地圖只是輾轉抄襲、粗略荒謬的作品。T- O型宗教環宇圖千篇一律:耶路撒冷居中心,多瑙河、地中海和頓河構成“T”字形,分隔著歐、亞、非3洲。這些繪制在羊皮上的地圖既無投影,又無比例,除了宗教藝術的裝飾之外,科學上毫無價值,這個時期是西方地圖史上漫長的黑暗時代。 中國西晉時的地圖學家系統地總結了中國古代測繪地圖的理論、體例和他自己的實踐經驗,提出了制圖必須遵守的幾項原則──“”。同時他在門客京相的協助下,編制了《禹貢地域圖》和《地形方丈圖》。前者具有歷史沿革地圖的性質,后者則是計里畫方的實驗樣品,即將繒八十匹的中國全圖縮編為方丈掛圖。裴秀倡導的計里畫方的 *** ,長期為中國古代編制地圖所遵循,并且影響遠及朝鮮和日本。唐、宋兩代,地圖曾被廣泛應用于土地和行政管理、外交和軍事活動的各個方面,官府制圖事業盛極一時,但大都因循抄襲,科學上無所建樹。惟唐代的獨創一格,他編制的《關中隴右及山南九州圖》開創了邊疆險要地圖的先例。他運用朱、墨二色繪圖的傳統技法,表示地圖內容的歷史沿革。他的另一杰作《海內華夷圖》流傳達500年之久。廣三丈,縱三丈三尺的原圖雖沒有流傳下來,但西安碑林中仍保存有1136年上石的禹跡圖(圖4a[禹跡圖(a)和華夷圖(b)〔局部〕])和《華夷圖》(圖4b[禹跡圖(a)和華夷圖(b)〔局部〕])的石刻。碑上刻有“唐賈魏公圖所載,凡數百余國,今取其著聞者載之”的文字。可以看出《華夷圖》淵源于賈圖。西安碑林這兩幅石刻地圖,不僅是保存下來的反映裴秀以來計里畫方的地圖實物,反映了宋代已能對長江、黃河水系精確測繪,已具有對邊疆鄰邦的豐富地理知識;而且兩圖刻于同一石塊的正反兩面,彼此上下顛倒,可用于拓印。以后又不斷涌現優秀的地圖作品。如宋代的稅安禮編有《地理指掌圖》;元代的經過10年游歷考證,匯編了長寬各七尺的《輿地圖》,成為明、清兩代地圖的范本;明代的又以《輿地圖》為基礎增補改編成《廣輿圖》。1541~1579年間《廣輿圖》增訂刊印七次,1799年還重刊一次。自明嘉靖至清初的地圖,大多數與《廣輿圖》有關。著名的陳祖綬的《顯皇職方地圖》和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都是以《廣輿圖》為基礎編制的。
作地圖測繪都要懂什么、還要學什么
先告訴你,我就是學測繪的哈哈!!!!!!
我把相關的專業課程給你把
主要的有地圖學,地圖制圖學,自然地理學,地理信息系統;根據成圖方式和手段的不同還可能學到比較少的關于攝影測量和遙感的知識。
制圖軟件很多,上面說的AutoCAD可以,但是需要結合地理信息系統比如ArcInfo來進行編輯,否則可能出現編輯層與邏輯層不符合的情況。其實不需要什么專業的地圖軟件,因為許多相關行業軟件會提供制圖成圖功能,比如:ERDAS,VirtuoZo等都有的。
至于你說的高中地理水平,客觀地說幫助不大,今天的測繪工程已經不是以前大家想象的那樣了,技術水平還是比較高的,傳統知識體系中的東西雖然不是很高精尖,但是高中應該不會學到,比如投影系,高程系等等。如果你出于業余愛好,對自己的成圖結果沒有特別精度要求,那么你可以自己找人學習下軟件用法,勉強可以做,但如果想作出滿意的地圖,還是很難的。
地圖測繪的知識背景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地圖測繪的知識背景是什么、地圖測繪的知識背景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