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感科學技術的內容
遙感科學技術包括5個方面的內容:傳感器研制、數據獲取、數據處理、信息提取和遙感應用。從這幾方面的內容可見,遙感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產物。傳感器研制涉及光學、電磁學和光電儀器制作;數據獲取包含數據儲存與傳輸,它涉及航空、航天、計算機和通訊;數據處理是數據獲取和信息提取的中間環節,有時可以合并在任意一項當中。它涉及計算機和電子工程等自動化行業;信息提取涉及各種應用行業和自動化行業;遙感應用主要是指對遙感數據和信息的科學、生產和國防應用。同時,我們不能將這些內容孤立起來,它們是緊密相聯的。
傳感器研制
傳感器研制發展很快。新型傳感器不斷涌現。僅中國近來以及未來幾年就有氣象(風云衛星FY系列)、海洋(HY系列)、環境與減災、高分辨率衛星等發射計劃,將攜帶大量的傳感器。
數據獲取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美國、法國、日本、印度等發射的地球觀測系統衛星已經對全球形成了逐日連續觀測的能力,為大范圍探測提供了大量數據。
數據處理
法國多角度POLDER、NASA多角度MISR等傳感器的研制與數據獲取拓展了地面二向反射理論的應用。各國高空間分辨率和微波雷達以及激光雷達系統的研制與應用,對數據處理和信息提取提出了新要求。目前數據融合、信息融合的研究做得較多,一般對全色和多光譜光學波段的數據融合處理取得的進展比較令人滿意。但是如何更好地融合可見光,近紅外和短波紅外的圖像與熱紅外和雷達圖像數據,還需要深入探討。至于特征(如線性結構)和信息(如地表類別、以及溫度、亮度、酸堿度、蒸發、土壤濕度等某種地表物理或化學參數)層面的融合,研究得還相對較少,更是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近幾年在遙感領域開展的多源遙感數據同化,是一個重要方向。
信息獲取
在信息獲取方面,利用計算機進行信息提取可以分為六大策略:遙感分類、統計回歸、變化探測、三維提取、形態提取和輻射傳輸模型反演等 *** 。其中前3類 *** 是遙感信息提取中較傳統的 *** ,而后3類相對較難、技術較新,特別是輻射傳輸模型的建立及其反演很有挑戰性。
遙感應用
遙感應用雖然廣泛,但是隨著新的遙感科學技術的發展,新的應用領域不斷成為可能,傳統應用領域也不斷深化,所以要不斷拓展新的遙感應用領域。如由于遙感空間分辨率和輻射傳輸模型反演能力的提高,農業應用向精準農業發展,即不但有可能識別作物類型,還能探測土壤水分、蒸發量、肥力、作物生物量等,為合理農情管理服務。這些在過去遙感圖像獲取技術落后的情況下很難做到。又如利用遙感技術進行遙感考古,是遙感的文化應用前沿,它既需要可見光、近紅外、熱紅外和微波雷達等技術的綜合應用,又需要深厚的歷史和文化素養,需要多學科科學家交叉聯合。再如,遙感在環境污染、公眾健康方面做得也不多。遙感環境污染以前局限于小范圍水域熱污染、水體泥沙混濁度、水色惡化、大氣塵埃(氣溶膠)濃度等的研究,但是對水化學、大氣化學的貢獻進步不多。遙感對于公眾健康的貢獻,研究的人還不多。實際上遙感通過對環境監測的改進會對公眾健康研究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首先,環境遙感得到的定量水體、大氣參數可以直接用于健康研究。其次,針對特定流行病中間傳播媒介蚊、螨、鼠、蜱等的棲息環境的定量化研究,可以直接作為模型變量用于流行病傳播和擴散的模擬過程中,為疾病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其他 *** 無法獲得的數據。
遙感信息獲取后的可視化表達對更好地運用遙感信息有重要作用。可視化表達是介入遙感科學技術與其他科學,特別是制圖學、地理信息科學等之間的技術。它包 括遙感數據的模型、與其他地理數據庫接口、遙感信息表達及顯示與制圖等內容。因此,我們也可以把遙感劃分成六大模塊:傳感器研制、數據獲取、數據處理、信 息提取、可視化和遙感應用。其核心還可以歸結為遙感數據獲取(需要傳感器)、信息提取(需要處理)和遙感應用(需要可視化)。
來源:開源地理空間基金會中文分會
來源鏈接:https://www.osgeo.cn/post/96304
本站聲明:網站內容來源于 *** ,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