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各位分享地圖測繪地理知識的知識,其中也會對什么是測繪地理信息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目錄一覽:
地圖的三要素是指什么
地圖的三要素指的是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接下來給大家分享有關地圖三要素的具體內容。
地圖的三要素
1.比例尺
比例尺是表示圖上一條線段的長度與地面相應線段的實際長度之比。公式為:比例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
![](/zb_users/plugin/erx_Weixin/img/zzcm1.jpg)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2.方向
怎么在地圖上辨別方向
(1)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指向標法:箭頭通常指北
(3)經緯網定向法:經線指示南北、緯線指示東西
3.圖例和注記
圖例表明地理事物的符號
注記說明地理事物的數字和文字
地圖的功能
(1)認識功能:
①可以組成整體、全局的概念,也就是確立地理信息明確的空間位置。
②獲得物體所具有的定性及定量特征。
③建立地物與地物或現象與現象間的空間關系。
④易于建立正確的空間圖像。
(2)模擬功能:
形象模型是運用思維能力對客觀存在進行的簡化與概括。
符號模型是運用符號和圖形對客觀存在進行簡化和抽象的過程。
(3)載負功能
直接信息是地圖上表示的地理信息,如道路、河流網、居民點等用圖形符號直接表示。
間接信息是經過分析解譯而獲得有關現象或物體規律的信息。
(4)傳遞功能
地圖傳遞信息時,在傳輸方式上具有層次性,是平行的,甚至是空間形式的,它比線性傳遞方式具有更寬的傳輸通道以及更高的傳輸效率。
中國地圖
中國地圖指著重展示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以及疆域內各類地理要素的分布的地圖。按照地圖的一般分類 *** ,中國地圖分為政區地圖、地形圖、自然地理地圖、人文地理地圖、衛星影像地圖等類型。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對中國地圖的圖面范圍、國界線、重要島嶼的繪制等有著嚴格的規定。不僅是正式出版的地圖作品,普通網民制作和傳播的(尤其是在互聯網上傳播的)中國地圖也應該嚴格遵循這些規定,以保持中國疆域領土的完整性。
地形圖測繪 *** 有哪些
地形圖的測繪 *** : 模擬法測圖和數字測圖兩種。目前,地形圖測繪主要采用數字測圖 *** 。
工程地形圖的測繪 ***
(1)全站儀數字測圖
全站儀數字測圖是工程大比例尺地形測繪的主要 *** ,基于全站儀的數字測圖系統主要有兩種類型:
1、分為數字測記模式(全站儀+電子手簿或人工記錄數據再傳輸至成圖系統中經處理生成數字圖,內業成圖) ;
2、電子平板模式(全站儀+便攜計算機或PDA個人數據助理,實地成圖),實現“所見即所測,所見即所得”。
數字測圖系統具有基本數據編輯加工、圖形分層、符號配置等功能外,有些還具有屬性數據錄入與掛接、由離散點構建不規則三角網進而生成等高線、影響數據集成與疊加和不同數據格式轉換等功能。
(2) GPS RTK數字測圖技術,此 *** 完全與全站儀類似,利用RTK系統代替全站儀或與全站儀組合使用。
(3)數字攝影測量和遙感測圖:對于大范圍的地形圖以及大型工程建設場地測繪等,可以利用航攝影像、遙感影像、機載激光雷達掃描系統LIDAR或使用輕型飛機攝取影像,? 使用數字攝影測量或遙感圖像處理系統生產生成DOM (數字正射影像圖)、DEM (數字高程模型)、DRG (數字柵格地圖)、? DLG (數字線劃地圖)以及復合模式組成。
(4)車載移動測圖系統測圖,又稱移動道路測量系統(MMS) , 以車輛為平臺,集成GPS接收機,視頻傳感器CCD,慣性導航系統INS,在車輛行駛過程中,快速采集道路和兩旁的地形數據成圖。
擴展資料:
工程地形圖測繪碎步測量的具體要求:
(1)全站儀數字測記模式:
1 儀器設置:儀器對中偏差不大于 5mm。要通過測定較遠的另一已知點進行檢校,平面位置較差不超過圖上0.2mm,高程較差不超過1/5基本等高距。
2 數據采集:采集碎部點三維坐標。
地形圖要素分為:地形要素(地物,地貌,符號),注記要素,數學要素。
地貌特征點:如山頂,鞍部等變坡點;地性線;陡坎斜坡上下高程點;一定密度的高程點等;
地物特征點:如建筑物、圍護物拐點;道路,陡坎,水系拐點;園地等地類界拐點;高壓線桿等。
3 數據記錄:坐標數據、點號、編碼、繪圖信號、草圖。
4 數據預處理:數據導入電腦,檢查數據錯誤,生成圖形數據。
5 數據編輯:人機交互編輯圖形數據,構建 DTM(數字地面模型) ,生成等高線,圖形拼接(幾何接邊、邏輯接邊) 。
6 地形圖制作:采用矩形分幅,常用 50×50cm或40×50cm,裁切整飾。
(2)數字攝影測量和遙感測圖
1、數字攝像測量分區的基本要求
根據成圖比例尺確定分區最小跨度,盡量劃大;
分區界線與圖廓線一致;
分區內的地形高差一般不大于相對航高的1/4,航攝比例尺大于等于 1:7000(或地面分辨率小于等于20cm)時,一般不大于1/6;
分區內地物景物反差、地貌類型應盡量一致;
地形特征顯著不同時在用戶許可下可破圖幅分區;
應考慮飛機側前方安全距離和高度。
采用 GPS 輔助空三航攝時確保分區界線和加密分區界線一致性,或一個攝影分區內可涵蓋多個完整的加密分區;
2、低空遙感的技術要求:
相對航高不超過 1500m,更高不超過2000m;
續航時間大于1.5 小時;
無人機起降場應距離軍用、商用機場須在10km以上。
無人機傘降時應確保無人機預定著陸點 50m 范圍內沒有非工作人員,彈射起飛,發射架前方200m內90°扇形區域不能站人。
系統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應大于200小時。
無人機航攝在設計飛行高度時,應高于攝區和航路上更高點 100m以上。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地形圖
關于地圖的知識有哪些
語信息
中國地圖
[1]詞目:地圖 英語:Map 拼音:dì tú 基本解釋 按一定比例運用符號、顏色、文字注記等描繪顯示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行政區域、社會經濟狀況的圖。 詳細解釋 1. 指地理位置、形勢。 《管子·七法》:“故兵也者,審於地圖,謀十官,” 尹知章 注:“地圖,謂敵國險易之形,軍之部置,” 唐 楊衡 《送人流雷州》詩:“地圖經 大庾 ,水驛過 長沙 。” 明 許承欽 《雁門關》詩:“ 秦 月秋鳴鏑, 并 人夜控弦。地圖經百戰,山勢鎖三邊。” 2. 古指描摹土地山川等地理形勢的圖今稱說明地球表面的事物和現象分布情況的圖,上面標著符號和文字,一般都著上顏色。 《周禮·地官·土訓》:“掌道地圖,以詔地事。” 鄭玄 注:“說地圖九州形勢山川所宜。”《戰國策·趙策二》:“臣竊以天下地圖案之,諸侯之地,五倍於 秦 。”《史記·刺客列傳》:“誠得 樊將軍 首與 燕督亢 之地圖,奉獻 秦王 , 秦王 必說見臣。” 宋 周煇 《清波別志》卷上:“上命取地圖視之。” 陸定一 《老山界》:“我們決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 瑤 山,地圖上叫 越城嶺 ,土名叫 老山界 。”按,地圖之學,我國自古重之。《史記》、《漢書》明言輿地圖者甚多; 晉 裴秀 自制《禹貢地域圖》十八篇; 唐 李吉甫 《元和郡縣圖志》以當時四十七節鎮為標準,每鎮篇首皆有圖,但俱佚不存。現存最古的地圖有1974年 長沙 馬王堆 三號 漢 墓出土的帛繪地圖二幅,其次為現存 西安 碑林之 劉豫 阜昌 七年刻石的《華夷圖》與《禹跡圖》。 3.一些電子游戲的不同場景也被稱為地圖。
這是一個穿越火線地圖
編輯本段基本特征
數學法則、地圖概括、符號系統(地圖符號)、地理信息載體 1.地圖必須遵循一定的數學法則 地圖是繪制在平面上的,必須準確地反映它與客觀實體在位置、屬性等要素之間的關系。 2.地圖必須經過科學概括 縮小了的地圖不可能容納地面所有的現象。 3.地圖具有完整的符號系統 地圖表現的客體主要是地球。地球上具有數量極其龐大的,包括自然與社會經濟現象的地理信息。只有透過完整的符號系統,才能準確的表達這種現象。 4.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 地圖容納和儲存了數量巨大的信息,而作為信息的載體,可以是傳統概念上的紙質地圖、實體模型、可以是各種可視化屏幕影像、聲像地圖,也可以是觸覺地圖。 飾和注記的平面圖。編輯本段地圖方向
目前,全世界的地方的方向都是統一的。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但是,古代世界各地的地圖是不一樣的。
歐美地圖:上東到上南到上北
在歐洲中世紀的若干世紀里,受基督教文化的影響,耶路撒冷成為地圖圓盤的朝向,東方被要求放在上方,仰望著伊甸園。在大航海的時代,意大利的一位僧侶法·莫拉于1459年出版了一張圓形地圖,之一次正確顯示出印度洋和大西洋在非洲南端是相通的。但是,這張地圖將南方設置在頂部,據說是受到了早先 *** 地圖的影響。實際上,澳大利亞人也使用過南方在上的地圖。
中國:從上南到上北
中國上古時期地圖多以南為上,與古代的方位觀有關。我國古代在各個方位中,以南為尊,如古代祭天的地方就位于城市南郊。這一觀念反映在地圖上,便是把南方置于圖的上方。 到了中國封建時期,南宋以前,北方政治經濟發展相對發達南方還屬于蠻夷之地,皇帝定都幾乎都在北方,所以就有了以北為尊的說法。那么北上南下的說法就很自然了。皇帝的坐位的方向一向都是坐北朝南的,南面朝臣的成語你也應該聽過吧!北為皇帝,高高在上;南為臣子,俯首在下。另外,我們中國人生活在北半球,但古人卻不這樣認為,他們的意識里,中國是世界的中心,而中國的“中”就是這樣來的。他們白天看到的太陽無論東升西落,它始終都是在我們的南方,晚上夜觀星象,抬頭正對著象征帝王的北斗七星,這樣,“上北下南”也符和一般百姓的生活習慣。宋代保存下來的一些石刻地圖珍品《華夷圖》《平江圖》《地理圖》《長安城圖》《禹跡圖》《九域守令圖》等,它們多是以北為正方位的。編輯本段基本要素
附基本要素: 比例尺,圖例,指向標。 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和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 圖例:地圖的語言,包括各種符號和他們的文字說明,地理名稱和數字。 指向標,指示地圖上的方向。編輯本段構成要素
圖形要素
是地圖根據制圖的要求所表達的內容。包括注記。地學基礎
數學要素
用來確定地學要素的空間相關位置,起著地圖內容“骨架”的要素。
輔助要素
說明地圖編制狀況及為方便地圖應用所必須提供的內容。
補充說明
以地圖、統計圖表、剖面圖、照片、文字等形式,對主題圖在內容與形式上的補充。可根據需要配置在主要圖面的適當位置。編輯本段地圖功能
1.認識功能
作為表達空間現象一種主要的圖形形式,它的認知功能表現在許多方面: (1)可以組成整體、全局的概念,也就是確立地理信息明確的空間位置。 (2)獲得物體所具有的定性及定量特征。 (3)建立地物與地物或現象與現象間的空間關系。 (4)易于建立正確的空間圖像。
2.模擬功能
概念模型是對實體的一種概括與抽象,它又可分為形象模型與符號模型。 形象模型是運用思維能力對客觀存在進行的簡化與概括; 符號模型是運用符號和圖形對客觀存在進行簡化和抽象的過程。 地圖是一種形象-符號模型。 作為一種時空模型,地圖在科學預測中發揮重要作用,如氣象預報、災害性要素的變遷及過程預測。
3.信息的載負和傳遞功能
(1)載負功能 地圖信息: 直接信息是地圖上表示的地理信息,如道路、河流網、居民點等用圖形符號直接表示 間接信息是經過分析解譯而獲得有關現象或物體規律的信息 (2)傳遞功能 地圖也是空間信息十分良好的傳遞工具,地圖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是具有可傳遞性。 地圖傳遞信息時,在傳輸方式上具有層次性,是平行的,甚至是空間形式的,它比線性傳遞方式具有更寬的傳輸通道以及更高的傳輸效率。編輯本段基本簡史
在史前時代,古人就知道用符號來記載或說明自己生活的環境、走過的路
日照市地圖
線等。現在人們能找到的最早的地圖實物是刻在陶片上的古巴比倫地圖(如圖01-01) 據考這是4500多年前的古巴比倫城及其周圍環境的地圖,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發源于北方山地,流向南方的沼澤,古巴比倫城位于兩條山脈之間。 留存至今的古地圖還有公元前1500年繪制的《尼普爾城邑圖》,它存于由美國賓州大學于19世紀末在尼普爾遺址(今伊拉克的尼法爾)發掘出土的泥片中(如圖01-02)。圖的中心是用蘇 美爾文標注的尼普爾城的名稱,西南部有幼發拉底河,西北為嫩比爾杜渠,城中渠將尼普爾 分成東西兩半,三面都有城墻,東面由于泥板缺損不可知。城墻上都繪有城門并有名稱注記 ,城墻外北面和南面均有護城壕溝并有名稱標注,西面有幼發拉底河作為屏障。城中繪有神 廟、公園,但對居住區沒有表示。該圖比例尺大約為1∶12萬。 留存有實物的還有古埃及人于公元前1330~前1317年在蘆葦上繪制的金礦山圖。 希臘的托勒密(公元90--168年)是之一個用普通圓錐投影繪制地圖的人。 我國關于地圖的記載和傳說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左傳》上就記載有夏代的《九鼎圖 》。古經《周易》有“河圖”的記載,還有“洛書圖”,表明我國圖書之起源。傳世文獻《周 禮》中有17處關于圖的記載,圖又與周官中14種官職相關聯,如“天官冢宰·司書”“掌邦 中之版,土地之圖”;“地官司徒·大司徒”“掌建邦之土地之圖,與其人民之數以佐王 安 撫邦國。以天下土地之圖,周知九州之地域,廣輪之數,辨其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之名 物 ,而辨其邦國都鄙之數,制其畿疆而溝封之,設其社稷之?而樹之田主”;“地官司徒 ·小司徒”“凡民訟,以地比正之,地訟,以圖正之”;“地官司徒·土訓”“掌通地圖,以 詔地事”;“春官宗伯·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為之圖”;“夏官司馬·司險 ” “掌九州之圖,以周知其山林川澤之阻,而達其道路”;“夏官司馬·職方氏”“掌天下 之 圖,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國都鄙
中國地圖
本數據來源于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四夷八蠻、七閩八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與其財用,九 谷六畜之數要”。1954年6月,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江蘇丹徒縣煙墩山出土的西周初青銅器“ 宜侯矢?”底內刻鑄的120字銘文有兩處談到地圖,即“武王、成王伐商圖”和“東國圖 ”。該 文記載周康王根據這兩幅地圖到了宜地,舉行納土封侯的冊命儀式。曰:“唯四月辰在丁未 ,王者武王遂省、成王伐商圖,遂省東或(國)圖。王立(位)于宜,內(納)土,南鄉(向)。王 令虞侯曰:‘繇,侯于宜。’”據考證,該圖成于公元前1027年或稍晚。這些記載足以說明 ,我國西周時期已有土地圖、軍事圖、政區圖等多種地圖,并在戰爭、行管、交通、稅 賦 、工程等多方面得到應用。這些地圖顯然已經脫離了原始地圖的階段,具有了確切的科學概 念。只可惜我國至今還沒有見到過這些地圖實物,有待地下考古的發現。 中國西晉裴秀(公元223--271年)編制了《禹貢地域圖》和《地形方丈圖》,并總結了“制圖六體”。唐賈耽(公元729--805年)用朱墨二色分示古今地名編制的《海內華夷圖》傳世500年。北宋沈括(公元1031--1095年)編制“二寸折百里”的《天下州縣圖》二十幅,是當時更佳全國地圖。元代朱思本(公元1273--1333年)繪制了長寬各7尺的全國地圖《輿地圖》二卷。編輯本段類型區分
(1)按其區域范圍分為:世界圖、半球圖、大洲圖、大洋圖、大海圖、國
古代地圖
家(地區)圖、省區圖、市縣圖等。 (2)按其專題學科分為:自然地圖、人口圖、經濟圖、政治圖、文化圖、歷史圖。 (3)按其具體應用分為:參考圖、教學圖、地形圖、航空圖、海圖、海岸圖、天文圖、交通圖、旅游圖等。 (4)按其使用形式分為:掛圖、桌面圖、地圖集(冊)等。 (5)按其表現形式分為:縮微地圖、數字地圖、電子地圖、影像地圖等。 (6)按其印刷開本分為:16開、8開、4開,對開,全張、兩全張、三全張、四全張,九全張。 (7)按地圖分類:地圖集,電子地圖,三維地圖,衛星地圖,影像地圖等。 按照地圖的內容,地圖可分為普通地圖、地形圖和專題地圖三種。普通地理圖(General Map)是以同等詳細程度來表示地面上主要的自然和社會經濟現象的地圖,能比較全面地反映出制圖區域的地理特征,包括水系、地形、土質、植被、居民地、交通網、境界線以及主要的社會經濟要素等。它和地形圖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地圖投影、分幅、比例尺和表示 *** 等具有一定的靈活性,表示的內容比同比例尺地形圖概括,幾何精度較地形圖低。地形圖(Topographic Map)是指國家幾種基本比例尺(1:5千,1:1萬,1:2.5萬,1:5萬,1:10萬,1:25萬,1:50萬,1:100萬)的全要素地圖。它是按照統一的規范和符號系統測(或編)制的,全面而詳盡地表示各種地理事物,有較高的幾何精度,能滿足多方面用圖的需要,是國家各項建設的基礎資料,也是編制其它地圖的原始資料。專題地圖(Thematic Map)是著重表示一種或幾種自然或社會經濟現象的地理分布,或強調表示這些現象的某一方面特征的地圖。專題地圖的主題多種多樣,服務對象也很廣泛。可進一步分為自然地圖和社會經濟地圖。 (8)按地圖的視覺化狀況分類 實地圖是空間數據可視化的地圖,包括紙介質和屏幕地圖。它是將地圖信息經過抽象和符號化以后在指定的載體上形成的。 虛地圖指存貯于人腦或電腦中的地圖,前者即為“心象地圖”后者即為“數字地圖”。實地圖和虛地圖可以相互轉換,如屏幕地圖與存貯在磁帶上的數字地圖。 (9)按地圖的瞬時狀態分類 可有靜態地圖和動態地圖。靜態地圖它所表示的內容都是被固化的。以靜態地圖來反映動態事物,可以借助于地圖符號的變化或同一現象、不同時相靜態地圖的對比來實現。動態地圖是連續快速呈現的一組反映隨時間變化的地圖,只能在屏幕上以播放的形式實現。 (10)按地圖維數分類 可有二維地圖(平面地圖)及三維地圖(立體地圖)。在三維地圖基礎上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通過頭盔,數據手套等工具,形成了一種稱為可進入地圖(虛擬顯示地圖)新品種,使用者能產生親臨其境的感覺。 與地圖相關的自然科學有: [2]地圖學、地理學、測繪學、色彩學、美學、數學、遙感技術、計算機技術。編輯本段表征形式
比例尺
地圖上某線段的長度與實地相應線段的水平長度之比,稱為地圖的比例尺。其
比例尺
[3]表現形式有數字比例尺、文字比例尺和圖解比例尺。比例尺大于和等于1:10萬的地圖,如1:10萬、1:5萬、1:2.5萬、1:1萬、1:5千等的地圖可稱為大比例尺地圖。比例尺小于1:10萬并大于1:100萬的地圖,如1:25萬、1:50萬等的地圖可稱為中比例尺地圖。比例尺小于和等于1:100萬的地圖,如1:100萬、1:250萬、1:600萬、1:2000萬等的地圖可稱為小比例尺地圖。
柵格圖
柵格圖是基于一套行列組成的方格數據模型,使用一組方格描述地理要素,每一個方格的值代表一個現實的地理要素。 柵格數據適合于做空間分析和圖象數據格式的存儲,不適合做不連續的數據處理。
矢量圖
矢量圖是基于直角坐標系統,用點、線、多邊形描述地理要素的數據模型或數據結構。每一個地理要素由一系列有順序的的x、y坐標描述,這些要素與屬性相結合。編輯本段民間特色地圖
特色地圖
本數據來源于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陳周和顧洋的“南京愛情地圖”,在南京還是頭一遭出現。 購物地圖:記錄分布在城市各個角落的大型商廈和特色小店。 房產地圖:方便你尋找心目中理想的房子。 金融地圖:標明大街小巷的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所在地。 美食地圖:幫你尋找城市中所有的美食,從五星級大酒店到路邊小攤。 火鍋地圖:只推薦火鍋店,涵蓋所有的火鍋店。 求醫地圖:標注所有的醫院、診所、藥店,并說明每家醫院的特點。 駕車地圖:專門為司機朋友準備,重點標出駕車路線圖。 “ 方便”地圖:上海一位的哥的杰作,標明了公廁的位置,據說很受歡迎。編輯本段大地測量與地圖制圖的基本原理
地球是一個自然表面極其復雜與不規則的橢球體,而地圖是在平面上描述各
大地測量
種制圖現象,如何建立地球表面與地圖平面的對應關系?為解決這一問題,人們引入大地體的概念。 大地體是由大地水準面包圍而成。 大地水準面是假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面靜止時的平均水面,并設想此面穿過大陸與島嶼,連續擴展形成處處與鉛垂線成正交的閉合曲面。由于地殼內部物質密度分布不均勻,大地水準面也有高低起伏。雖然此高低起伏已經不大,比地球自然表面規則得多,但仍不能用簡單的數學公式表示。 為了測量成果的計算和制圖的需要,人們選用一個同大地體相近的可以用數學 *** 來表達的旋轉橢球體來代替,簡稱地球橢球體。它是一個規則的曲面,是測量和制圖的基礎。 地球自然表面點位坐標系的確定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地面點在地球橢球體面上的投影位置,采用地理坐標系;二是地面點至大地水準面上的垂直距離,采用高程系。
作地圖測繪都要懂什么、還要學什么
先告訴你,我就是學測繪的哈哈!!!!!!
我把相關的專業課程給你把
主要的有地圖學,地圖制圖學,自然地理學,地理信息系統;根據成圖方式和手段的不同還可能學到比較少的關于攝影測量和遙感的知識。
制圖軟件很多,上面說的AutoCAD可以,但是需要結合地理信息系統比如ArcInfo來進行編輯,否則可能出現編輯層與邏輯層不符合的情況。其實不需要什么專業的地圖軟件,因為許多相關行業軟件會提供制圖成圖功能,比如:ERDAS,VirtuoZo等都有的。
至于你說的高中地理水平,客觀地說幫助不大,今天的測繪工程已經不是以前大家想象的那樣了,技術水平還是比較高的,傳統知識體系中的東西雖然不是很高精尖,但是高中應該不會學到,比如投影系,高程系等等。如果你出于業余愛好,對自己的成圖結果沒有特別精度要求,那么你可以自己找人學習下軟件用法,勉強可以做,但如果想作出滿意的地圖,還是很難的。
地圖的基礎知識
地圖,是按一定的比例運用線條、符號、顏色、文字注記等描繪顯示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行政區域、社會狀況的圖形。隨著科技的進步,地圖的概念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如將地圖看成是“反映自然和社會現象的形象、符號模型”,地圖是“空間信息的載體”、“空間信息的傳遞通道”等。
地圖是按照一定法則,有選擇地以二維(2D)或多維形式(3D)與手段在平面或球面上表示地球(Earth)(或其它星球)若干現象的圖形或圖像,它具有嚴格的數學基礎、符號系統、文字注記,并能用地圖概括原則,科學地反映出自然和社會經濟現象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關系。
擴展資料:
在十七世紀,地圖越來越成為一個知識的“ *** 體”,因為繪制精美的地圖往往包含了地理、藝術和歷史的復合知識,像是一部百科全書。
十七世紀的荷蘭作為世界制圖更高水平的國家繪制了大量精美的航海圖、大幅壁掛圖、區域地圖和世界地圖,完美詮釋了地圖本身所具有的深刻內涵和無與倫比的美感。由于歐洲古代地圖制作者往往是由學者、藝術家、手工藝人和科學家等這樣的社會群體構成,這使得地圖以多元的面貌出現。
無論是歐洲與中國古代,地圖始終受到社會精英階層的關注,他們既是地圖的使用者、鑒賞與收藏者,同時也參與地圖的繪制。文藝復興時期以及十七世紀時藝術家畫地圖是個普遍現象,一個著名例子就是達·芬奇繪制地圖。
達·芬奇被收藏至今的幾十幅畫作中,有9幅和地圖直接相關。專家發現,作為一名藝術家,他畫出來的地圖和專業制圖師的沒有區別,非常精確。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地圖的歷史,也是人類的歷史
地圖測繪地理知識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什么是測繪地理信息、地圖測繪地理知識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