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各位分享環境地質測繪業務知識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工程地質測繪的主要內容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目錄一覽:
事業單位,地質環境監測站專業科目要考哪些內容??有哪些參考書呀?
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1、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
2、環境監測相關標準、規范,特別是地質行業的。
3、環境監測基本知識,有相關的書籍你可以學習下。
![](/zb_users/plugin/erx_Weixin/img/zzcm1.jpg)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4、環境監測技術、 *** (包括現場監測和室內監測)。
5、環境監測質量控制技術
6、環境監測管理知識。
7、環境監測HSE相關知識。
差不多就這些了,都了解下應該就可以了。
環境地質調查
1.環境地質調查概述
環境地質問題,指各種工程經濟活動引起的環境工程地質問題和環境水文地質問題,主要是城市、能源、交通、原材料工業等重大工程建設和礦山開發、水資源開發及農業活動等引起的地面及斜坡變形破壞、建筑物及公共設施的變形破壞、固體廢棄物的環境危害、水庫浸沒及水庫誘發地震、地下水資源枯竭和水質污染等。主要特殊不良地質環境條件指特殊不良巖土體(易溶巖、凍土、濕陷性黃土、脹縮土、淤泥質軟土等),原生有害地球化學異常、煤層自燃、海平面升降、重要地區的沙丘移動和地殼強烈活動帶等。主要地質災害包括由自然地質作用以及人為活動造成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下工程的嚴重塌方、突水、瓦斯爆炸,土地鹽漬化、沼澤化、沙漠化,水土流失與河道、水庫淤積,河、湖、海岸的嚴重沖刷、塌岸,海水入侵,旅游區和自然環境保護區的自然地質景觀破壞等。環境地質調查的任務及主要內容主要有:
1)調查各種環境地質問題和地質災害的發育情況、分布規律及其形成原因。著重查明對本區影響較大和重點地區的地質災害和環境地質問題。
2)應用定性分析和半定量分析相結合的 *** ,進行地質災害發育強度及環境地質問題影響程度及其危害的分區評價,并作出發展趨勢預測。在此基礎上,結合自然環境、社會與經濟(人口、城鎮、經濟—工程建設等)發展規劃,圈定重點防治區域。
3)研究并提出環境地質問題、地質災害的防治和地質環境保護對策,包括在重點地區進一步勘查、評價對策和監測預報對策與治理對策等。對危害性較大的災害點或影響較大的問題應及時向當地 *** 和主管部門報告,以便采取防范措施,更大限度減少災害損失和環境危害。
4)由于各地區地質條件不同,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差別,所反映出的環境地質問題,具有明顯的地區性特點。因此部署上要按“區域展開,重點突破”的原則,確定調查工作重點。
2.調查的基本要求和 ***
充分利用前人資料,重視野外路線調查,加強綜合分析,查明條件、總結規律、科學分類、現狀評價、趨勢預測,并提出區劃與對策。
在開展野外調查之前,應根據已有資料和國民經濟規劃建設要求,劃分出重點工作區和一般工作區。要把地質災害危害程度較大的城鎮區、工礦區、重大工程分布區、交通干線、國土開發重點區、農業重點開發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等作為重點工作區。
要充分收集、利用已有資料和遙感圖像,以路線穿越調查為主,現場觀察和訪問相結合,必要時輔以適量的物探、剝土、坑槽、室內實驗;加強地質觀察和分析,記好調查卡片,收集好之一性資料;加強資料整理和綜合研究,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對重點區或全區性的重點問題的調查要加密調查路線和調查點。
地質災害及環境地質問題種類多,分布不均,要突出重點,兼顧一般,抓住對調查區危害更大的災種或問題,調查其發育特征、分布規律、成因和危害。在調查成因及發育規律時,要分別闡明自然條件和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在其形成中的作用,并注意地質災害及環境地質問題的群生及派生關系。對點上或面上的問題都要調查其現狀及變化兩個方面的情況。對重點地區的一些影響較大的地質災害或問題盡可能在現場分析、預測其發展趨勢,了解和總結已有防治經驗,提出進一步防治的對策。
加強災害經濟的調查研究。地質災害造成人畜傷亡,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等和已有防治工程的類型、結構、規模及防治工程效益等,都必須分項統計和列出。
(1)崩塌調查
調查重點地區是新構造上升(含強烈地震帶)、高差較大、坡面較陡、降雨充沛、暴雨多發和人類經濟—工程活動強烈的山區。調查內容包括:①調查崩塌發生的時間、范圍、規模、特點、危害和造成的損失;②調查分析崩塌形成條件和影響因素,形成條件包括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水文地質條件等;影響因素包括自然的(如降雨、地震、植物根劈)和人為因素(坡腳開挖、后緣加載、機械振動、排水不當)等;③評價并預測重要崩塌體穩定狀況及其發展趨勢;提出防治對策。對已有的防治工程,要詳細調查其特點和效益;④圈定潛在崩塌危險地段(帶),分析其成因、預測其發展趨勢、崩塌形式和可能規模,提出防治對策。
(2)滑坡調查
調查的重點地區是新構造強烈上升(含強烈地震帶)、軟硬巖相間、降雨充沛、暴雨多發,人類經濟—工程活動強烈等山區。調查內容包括:①調查滑坡規模、要素和危害。估算滑坡規模包括長度(順滑動方向)、寬度、厚度、面積、體積和滑動的水平、垂直距離;滑坡微地貌形態特征,如滑坡形態和地表起伏情況,滑坡環谷、滑坡斷壁、滑坡臺階、洼地、膨脹丘等;重要滑坡體的組成要素與特征,如滑坡體物質組成、結構和分布特點,滑坡體后緣、前緣及側方邊界尺寸和高程,滑動面、滑坡床和剪出口形態、構成、產狀與埋深,橫向、縱向、放射狀、羽毛狀裂縫等;其他現象,如滑坡體上建筑物、樹木等地物位移情況,滑坡造成危害情況等;滑坡危害和造成的損失。②調查分析滑坡形成條件、影響因素、滑坡活動歷史和滑動方式、特點、力學性質、類型,以及滑坡與其他斜坡變形方式的關系。③調查預測滑坡體穩定狀況和發展趨勢,提出防治對策。對已有的防治工程,要詳細調查其特點和效益。④調查圈定潛在滑坡危險地段,分析其成因,預測其發展趨勢、變形破壞方式和可能規模,提出防治對策。
(3)泥石流調查
調查的重點地區(段、帶)是,構造強烈活動(含強烈地震帶)的山區或山前地帶,具有大量松散物質堆積區,滑坡、崩塌物質成片、成帶堆積區,暴雨多發區及冰雪融化區,植被嚴重破壞區。應特別注意對“人為型泥石流”形成條件的調查,如礦山廢棄礦渣、矸石和道路或施工棄渣堆放不當,可能因暴雨引發泥石流的地段。調查內容包括:①調查泥石流的規模、特征和危害。形成泥石流的固體碎屑物質的供給區、流通區和堆積區的位置、范圍、規模、形態和泥石流物質組成、結構特點及可能的物流量;形成泥石流的水的來源和水量;泥石流物質成分、結構和流變性質;泥石流暴發時間、過程(速度)和受力性質;泥石流類型;泥石流活動歷史和暴發頻率,特別注意歷史上該地泥石流暴發的臨界降水量;泥石流危害和造成的損失。②調查形成泥石流的自然與地質環境背景。包括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風化作用與崩滑作用及其堆積物發育、分布狀況,流域內降雨、冰雪融化特點和河、湖、水庫分布情況等。③調查預測泥石流穩定狀況和發展趨勢;提出防治對策。對已有的防治工程,要詳細調查其特點和效益。④調查圈定潛在泥石流危險的和多發的地區(段)或溝谷。
(4)地裂縫調查
調查地裂縫的形態特征、產狀要素、規模和其形成的自然地理及地質環境背景(特別是與區域構造的關系)與影響因素(自然的、人為的),有條件時初步確定地裂縫的成因類型,分析地裂縫在時間上、空間上、強度上的分布規律和發展趨勢。調查地裂縫的危害和造成的損失,提出防治對策。對已有的防治措施,要詳細調查其特點和效益。
(5)地面沉降調查
調查地面沉降的分布范圍、發生歷史、沉降速率、總沉降量、范圍、歷史和引起地面沉降的自然地理、地質環境背景與因素,盡可能分析地面沉降的成因(構造沉降、抽取地下水或土層壓縮引起等)和主要沉降、壓縮層,預測地面沉降的發展趨勢。調查地面沉降的危害和造成的損失。如海水倒灌,港口、碼頭和堤岸失效,河流縱坡變化導致水流不暢、洪水泛濫或影響水上交通,雨季漬澇成災,地表和地下建筑物損壞等。對已采取的防治措施,要詳細調查其特點和效益。
(6)地面塌陷調查
地面塌陷主要指巖溶地面塌陷和非巖溶地面塌陷,而后者多是因為采礦或洞室開挖引起的塌陷。因此,巖溶區(主要是松散堆積物覆蓋的巖溶區)城鎮、工廠洞室密集區和礦產開采區是地面塌陷的重點調查區。調查內容包括:①調查地面塌陷發生的時間、規模、范圍和分布規律,分析地面塌陷與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水文地質條件、降水、地表水之間的關系。對礦區地面塌陷還應特別注意分析地面塌陷與礦山排水或采空、洞室開挖等之間的關系,確定其成因類型。②調查地面塌陷的危害和造成的損失,預測其發展趨勢,提出防治對策。對已有的防治工廠,要詳細調查其特點和效益。
(7)坑道突水調查
調查礦山和其他地下坑道突水(有的伴隨突泥)的時間、規模、歷史和突水點的分布、特點與水的來源,分析突水與地層巖性、地質構造、水文地質條件、巖溶發育規律、地表水與人為活動的關系,調查突水造成的危害和損失,了解突水防治經驗。
(8)海水入侵調查
調查海水入侵地下淡水層的歷史、范圍、面積和淡水咸化的程度及動態,調查區內自然地理、地質環境背景,分析海水入侵地下淡水層的原因,調查海水入侵危害和造成的損失,預測其發展趨勢,總結已有的防治經驗,提出進一步防治對策。
(9)冷浸田和土地鹽漬化、沼澤化調查
調查冷浸田(或稱土地潛育化)和土地鹽漬化、面積和地區的水文、氣象、地形地貌特點,沉積物的成因類型、物質成分和厚度,區域地質構造及新構造活動特征,水文地質條件,人為經濟—工程活動和土地耕作、灌溉、施肥及其管理情況,分析冷浸田和土地沼澤化、鹽漬化的成因與類型。調查冷浸田和土地沼澤化、鹽漬化的危害和造成的損失,特別是農業損失。預測它們的發展趨勢,總結當地已有的防治經驗,提出進一步防治對策。
(10)河流、湖泊(水庫)、海岸侵蝕與沉積調查
調查河流、湖泊(水庫)、海岸侵蝕、堆積的速率、規模和規律,所在地區氣候、氣象特點和水體水文特點,以及所處地質環境背景;分析河流、湖泊、海岸成因和演變歷史。調查河流、湖泊、海岸侵蝕、堆積和演變危害與造成的損失,預測其發展趨勢,提出防治對策。對已有的防治工程,詳細調查其特點和效益。
(11)土地沙化和沙漠化調查
調查土地沙化和沙漠化的范圍、程度、特征、發展速率和類型,分析形成沙化和沙漠化的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調查土地沙化與沙漠化或沙丘移動的危害和造成的損失,預測其發展趨勢,總結已有的防治經驗,盡可能提出進一步防治對策。
(12)水土流失調查
調查水土流失范圍、發展速率、強度(侵蝕模數等)、面積和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調查水土流失的危害和造成的損失,如土層變薄、耕植土被毀損、土壤肥力減低和河流、湖泊、水庫淤積、洪水泛濫、生態環境惡化等,預測其發展趨勢,總結已有的防治經驗,提出進一步防治對策。
(13)特殊巖土危害調查
主要調查內容包括巖(土)層的物質成分和機構、地下水的埋深及水位變化、氣溫變化、凍結層厚度(永久的、季節性的)凍融變化周期、土石凍融類型及其成因、黃土濕陷危害、脹縮土危害、淤泥質軟土等調查。
(14)區域地下水位下降(枯竭)或上升調查
調查地下水開采量、水位下降速度、深度、水質變化、降落漏斗面積等,調查由于人工開采或其他自然因素造成的區域地下水位下降或枯竭對城市或工農業供水、地球化學變化等造成的危害,調查地下水位上升對農田、城市建筑地基及各種設施的影響或危害。
(15)地下水污染調查
調查各種污染源的位置、主要污染物和濃度、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途徑及污染狀況,重點調查工業“三廢”排放和農業污水灌溉現狀及污染狀況;大氣、地表水與土壤中的主要污染物及污染程度、范圍與演變過程、污染原因和污染途徑;地下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分布特征、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圍、污染原因、污染類型,以及對環境和生態的影響。
(16)原生或次生地球水化學場變化問題
調查由于原生地球化學場異常或次生地球化學成分變化引起的各種危害,如地方病的類型、分布、危害人類或其他生物種群的范圍、產生原因等。
(17)固體廢棄物調查
調查工業、生活固體廢棄物、廢液的不合理排放對地表和地下水環境危害的地點、原因、范圍和強度等;城市生活垃圾的排放及其污染范圍,填埋物的處置狀況;礦山區的廢礦、矸石的堆放范圍、污染性質、歷史、強度等。
(18)山區城市建設地基開挖調查
調查山區城市建設中不合理開挖坡腳或基坑引起斜坡變形破壞的分布范圍、程度、產生原因及對建筑群的破壞狀況。
(19)地下工程中的地質災害調查
調查地下工程中的嚴重塌方、突水、突泥石流、瓦斯爆炸、巖爆與煤層自燃的規模、成因及其危害程度和教訓。
3.環境地質信息系統的建立及應用
主要包括環境地質數據庫的建立、計算機輔助制圖、利用數據庫的可操作性和計算機制圖的及時靈活性,進行多方面的輔助決策。為地區性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和布局的決策,適時調整地方經濟戰略,進行咨詢;全國計算機數據庫聯網,對國土規劃的長遠目標和近期設想進行防災、減災、抗災和救災檢查。
環境地質及地質災害研究完成的主要地質圖件有環境地質圖、地質災害分布圖、地質災害發育強度分區評價圖、地質災害危險程度分區預測圖、環境水文地質評價預測圖。
與地下水有關的環境地質調查
地下水是導致許多環境地質作用的最活躍、最重要的因素,許多環境地質問題的產生,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地下水的存在及地下水的埋藏條件或活動情況。因此,在水文地質測繪中,應對現存的或可能發生的環境地質問題進行觀察研究。
環境水文地質問題有兩類:①天然環境水文地質問題:即在天然條件下,與地下水活動有關的環境地質問題,如滑坡、塌陷、崩坍、沼澤化、鹽漬化、凍脹及地方病等;②人為環境水文地質問題:即在供、排水條件下,與地下水作用有關的環境水文地質問題,如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地面沉降、地裂縫、崩坍、井水枯竭、水質惡化、海水入侵、土地沙漠化、植被衰亡、次生鹽堿化等。
圖2-5 甘肅石羊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轉化示意圖
箭頭—地下水或地表水的流向(補給方向);p—年降水量
圖2-6 北方巖溶區地表水、地下水轉化示意圖
(據房佩賢等,1996)
Ar—太古宙片巖;
(Z)—震旦亞界和寒武系砂、頁巖、灰巖互層;O—奧陶系灰巖;C-P—石炭二疊系砂、頁巖、灰巖及煤;
—第四系中上更新統沖、洪積層;
—第四系全新統沖積層;其余同圖2-5
圖2-7 地表水補給地下水的形式
與地下水有關的環境地質調查,其調查、研究的主要內容為:
(1)調查、研究區內地下水開采或排水后產生的環境地質問題的類型、規模。重點放在供、排水后可能發生的環境地質問題上。
(2)調查、研究各種環境地質現象與區域地質構造、地下水狀況和開發利用間的關系。
(3)了解各種環境地質作用的時、空變化規律,預測其發展趨勢。
(4)對環境地質問題,提出防治措施。
小結
本章的重點是水文地質測繪的基本工作 *** 及地貌與第四紀地質調查、地下水露頭的調查,地表水及與地下水有關的環境地質調查等,通過本章的學習,應掌握水文地質測繪工作 *** 和調查內容。
復習思考題
1.水文地質測繪的含義是什么?試述水文地質測繪的基本工作 *** ?
2.水文地質測繪如何布置觀測線?如何布置觀測點?
3.地質調查的內容是什么?
4.試述地貌、第四紀地質調查研究內容?
5.泉的調查研究內容是什么?
6.試述泉流量不穩定系數的意義?
7.井孔的調查研究內容是什么?
8.試述地表水的調查研究內容?地表水補給地下水的形式有幾種?
9.試述與地下水有關的環境地質類型及調查內容?
10.在松散沉積區進行水文地質測繪,主要的研究內容是什么?
11.山前盆地和山間河谷水文地質測繪有何特點?
12.山前平原和河流(中下游)平原水文地質測繪的特點是什么?
13.在黃土地區進行水文地質測繪時其調查重點是什么?
14.裂隙水地區水文地質測繪的重點是什么?
15.巖溶水地區水文地質測繪的重點是什么?
測繪的基本知識有哪些
純手打請采納。
非專業人員了解坐標系統、高程系統、坐標投影、坐標轉換、坐標換帶、測繪規范和法律法規等基本知識即可。
專業測繪的知識就比較多了,大地測量、工程測量、攝影測量與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等分支學科分別包含了不同的專業知識。簡單的如誤差理論和平差、儀器原理、外業測量 *** 和原理,內業數據處理等,內容極多,看您想了解哪個分支的內容了。
本人工程測量專業
地質環境調查的基本內容
從人地關系來看,地質環境與社會經濟相互作用過程大致包括4個關鍵環節:狀態層、壓力層、問題層和風險評估層。相應地,地質環境調查的基本內容應包括以下4個主要方面(圖6-2):
(1)地質環境狀態調查。在全面了解區域地質條件的基礎上,通過對各種地質環境要素的調查與監測,查明地質環境系統的外界影響因素、系統結構功能、空間分異規律,研究地質環境中所發生的物理過程、化學過程和生物過程,從而掌握地質環境所處的狀態,評價地質環境質量,判斷地質環境現狀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
(2)物質流分析。地質環境與社會經濟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現為各種輸入和輸出物質流,物質流越大,人類活動對地質環境的作用就越強烈。通過地質環境與社會經濟的物質流核算與分析,定量評價社會經濟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程度。
(3)地質環境問題調查。對自然驅動因素和人為驅動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發生的各種地質環境問題進行調查,結合地質環境要素監測,了解地質環境問題的發生機理和時空分布規律,預測地質環境問題的發展趨勢,實現早期預警和災害預報。
(4)地質環境管理措施。通過地質環境問題和地質災害風險評估,提出地質環境利用、保護和管理的技術、行政和政策措施,引導和規范地質環境開發利用的經濟活動,以地質環境的可持續利用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圖6-2 地質環境調查基本內容框架示意圖
現階段,國家層次的地質環境調查肩負著為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服務的使命,是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資源基礎、環境基礎和工程基礎,以主動和緊密服務國家需求,滿足國土資源規劃、管理、保護與合理利用為首要任務。地質環境調查的基本任務包括:
(1)開展主要平原和盆地水文地質調查。從資源和環境的角度考慮地下水的問題,建立地下水監測 *** ,系統查明地下水的數量、質量和時空變化規律,評價地下水可持續利用的資源潛力及其空間分布,為地下水資源管理、保護與利用提供決策意見或建議。
(2)開展重點地區地質災害調查。查明我國地質災害易發區的范圍,對重要地區緩變性地質災害和突發性地質災害進行風險評估和區劃,建立全國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系統,提高地質災害監測預報和應急反應能力,提出地質災害防治方案、意見或建議。
(3)開展區域環境地質調查。查明我國主要環境地質問題分布現狀、發生和發展趨勢,提出地質環境宏觀調控和保護對策建議,為經濟社會發展對地質環境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據。
水文地質測繪的任務和內容
水文地質測繪的基本任務是:①調查研究地層的空隙性及含水性,確定調查區內的主要含水層或含水帶及埋藏條件,隔水層的特征與分布;②查明區內地下水的基本類型及各類型地下水的分布特征、水力聯系等;③查明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泄條件;④各種構造的水文地質特征;⑤概略評價各含水層的富水性,區域地下水資源量和水化學特征及動態變化規律;⑥論證與地下水有關的環境地質問題;⑦了解區內現有地下水供水、排水設施以及地下水開采情況。
水文地質測繪的主要內容為:①地質調查;②地貌及第四紀地質調查;③地下水露頭的調查;④地表水體的調查;⑤與地下水有關的地質環境調查。
環境地質測繪業務知識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工程地質測繪的主要內容、環境地質測繪業務知識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