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感技術在考古學研究和文化遺產保護中有十分廣泛的應用,目前已經發展成為考古學的一門分支學科一遙感考古。遙感技術的一大優勢是與GPS和GIS技術的有效整合,形成3S集成技術,是構建“數字地球”的主要手段。目前,遙感技術在GIS考古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為GIS 在考古學研究中的應用提供基礎的空間數據資料,其中既包括從遙感影像獲取考古空間信息,也包括獲取支持聚落和景觀考古研究的環境、資源和景觀等信息。
(一)考古空間信息的獲取
遙感影像用于獲取考古空間信息有很大的優勢,主要表現在遙感對考古遺跡獨特的觀察視角上。由于遙感可以從高空拍攝遺跡的全貌,因此一些在地面不易被觀察和記錄的考古遺跡 通過遙感影像可以被明確地辨識出來并得到準確的記錄。
經過正射糾正的遙感影像具有嚴格的數學基礎,可以用來進行大范圍的考古制圖,尤其是通過遙感影像解譯而辨識出來的考古遺跡 可以在GIS軟件中直接提取其空間信息,是目前GIS與遙感相結合的一個主要途徑。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早在20世紀初期,英國考古學家就開始利用氣球和飛機 拍攝的航片對著名的Stonehenge遺跡進行觀測和記錄。1983年,美洲考古學家使用Landsat衛星影像發現并記錄了 墨西哥瑪雅時期的農田、聚落和城市體系。2002、2003年Philip、Ur等人 利用美國解密的CORONA衛星資料發現并記錄了敘利亞古代聚落的道路系統,并利用這些道路的分叉特點,復原了古代聚落的農耕范圍。
(二)輔助定位與記錄
高空間分辨率的遙感影像由于對地表的辨識程度很高,因此可以用于大范圍田野考古中的精確定位,尤其適合在田野考古調査中,輔助調查人員確定考古遺跡的準確位置。以考古學研究和文化遺產管理為目標的田野考古調査,十分強調調査工作的系統性,尤其是系統、準確地記錄觀察采集區域。但是傳統的拉網式調査 *** ,按照調查人員之間的固定間距記錄調查網格,既不準確,又缺乏靈活性,而現代田野考古調査可以用高空間分辨率 彩色遙感影像作為背景底圖,輔助調査網格的定位和數據記錄。
2012年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在河南禹州地區開展的考古區域系統調査中使用了經過數據融合 的GeoEye衛星影像作為底圖,并依據影像上的現代土地利用狀況 將調査區域分割成若干不規則多邊形斑塊,生成調査用“記錄”(tract)。由于使用了最新的高分辨率遙感影像,因此在野外可以方便地以此為 參照找到所需調査的地塊,填寫“記錄表”。同時,“記錄”的編號在GIS軟件中通過計算地塊多邊形的幾何中心坐標來實現。具體來講,即分別取X和Y坐標的后6位組合成一個13位數的編號 (取6位是為了保證在調查區域內所有調查記錄的編號不重復),這樣,在野外可以方便地依據多邊形的編號和GPS 所測量的實時坐標輔助遙感影像找到地塊的位置。
(三)環境、資源和景觀信息的獲取
現代遙感技術提供了豐富的多光譜數字影像,利用這些多光譜數據可以為辨識特殊的地貌環境、土地類型、礦產資源、植被分布等信息提供有力的工具,如果再輔以地面的抽樣調查檢驗,就可以既準確,又高效地繪制出它們的空間范圍。比如,通過對多光譜遙感影像數據的光譜分析,提取出重要礦產資源的分布范圍,如制作石器所用特殊石料的巖性分布圖、制作陶器所角特殊羼合料的礦產分布圖;提取出不同的地貌類型的空間分布狀況,如河流階地;提取出地表植被的覆蓋狀況,如NDVI歸一化地表植被覆蓋指數,并用以評估土壤流失狀況等。
通過多光譜遙感影像提取的這些環境、資源和景觀信息可以直接整合到GIS支持的景觀考古空間分析。比如,在GIS景觀分析中,我們利用ETM+多光譜數據生成的NDVI 對古代植被分布狀況進行分類重建,并以此為基礎創建土壤侵蝕模型,評估古代冶鐵活動對植被破壞的不同狀況下土壤的流失狀況。
總之,遙感包含了豐富的地理信息,是現代地理信息系統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料來源,充分利用好遙感資料對考古學研究和文化遺產管理有重要的幫助。
來源:開源地理空間基金會中文分會
來源鏈接:https://www.osgeo.cn/post/19da5
本站聲明:網站內容來源于 *** ,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