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形勝當前險,三峽波濤據上游
――(宋?鄧深《柔遠樓》)
關于四川如何得名,地理菌的中學老師是這樣講的:因里有四條主要的河流――川,即河流,所以得名四川。成語“川流不息”中的川,就是河流的意思。至今,日本地圖上還多將河流稱為“川”。
![](/zb_users/plugin/erx_Weixin/img/zzcm1.jpg)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四川省版圖及四川盆地主要河流
不過,四川來自四條河流的說法,老師們并沒有給出確切根據,到底是哪四條河,也有各種版本。它是如何流傳開的呢?
近些年走紅的晚清民國字典式通識書《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中對四川的解釋就是采用了這一說法:
稱四川省者,以境內有岷江、沱江、嘉陵江、大渡河四大川,因以為名也。
這說明,至少在清代就有這一說法。
然而,這種解釋是不靠譜的。
除此之外,還有人認為四川得名于境內有青川、北川、汶川、木川(還有其他不同版本)。其實這種說法更為荒誕。因為青川、北川、汶川等地名是很晚才有的,而四川作為地區代稱從宋代就開始了。
著名文學家流沙河先生曾專門否定四川得名的四條河流說:
省名四川,非謂此省有四條川。長江三峽,古稱川峽。元代分為川峽東路、川峽西路、川峽南路、川峽北路,共四個行政區,合稱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而建行省。
先生的這一解釋有助于正本清源,但其中的細節說得并不對,我們也不能苛求他老人家,因為人家是文學家,而不是搞地理研究的。
四川之名,始于宋,成于元
先秦時期,四川有巴、蜀兩大勢力,蜀在西、巴在東,秦滅巴蜀后,分別在其故地設置巴郡、蜀郡;漢代將三峽以西的巴蜀地區稱為益州;四川北境有要塞劍閣,故又稱劍南,唐貞觀時期設為劍南道,山南道西南部也有今四川地區的一部分;唐代中晚期,劍南道又分為劍南川西節度使、劍南東川節度使――二者大體為原來的蜀郡、巴郡故地。
秦:巴郡與蜀郡
三國:蜀漢疆域
唐代:劍南道范圍
宋代:川峽四路
元代:四川行省
公元997年,北宋境內設置十五路,其中四川地區為西川路、峽路――四川地區因此也稱為川峽地區,峽,說的是三峽,川,指的是不是河流,而是四川盆地西部的平川沃野。流沙河先生說三峽古稱川峽,是不準確的,川峽是四川盆地及周邊地區的古稱。
公元1001年,在西川路、峽路基礎上,宋朝又將其分為四路:夔州路、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名稱因治所而得名,如夔州路行政中心在夔州,今重慶奉節;益州路行政中心在益州,今四川成都;梓州路行政中心在梓州,今四川三臺,南宋初期遷到今四川瀘州;利州路行政中心在利州,今四川廣元,北宋晚期遷到今陜西漢中。
這四路行政區,總稱為“川峽四路”,四川得名于此。宋朝的詩文里邊,已經普遍使用“四川”一詞.
這是南宋湘陰人鄧深《柔遠樓》:
柔遠樓高豁寸眸,白鹽赤甲鎖關頭。四川形勝當前險,三峽波濤據上游。
鳥道極天云日近,靴城匝地市煙浮。時平久矣無戎馬,回首當年老杜憂。
這是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送丘宗卿帥蜀三首 其一》:
人似隆中漢臥龍,韻如江左晉諸公。四川全國牙旗底,萬里長江羽扇中。
玉壘頓清開宿霧,雪山增重起秋風。近來廊廟多西帥,出相誰言只在東。
元朝建立后,在宋代四路基礎上設置“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簡稱四川行省或四川省,作為省區的四川正式誕生。元代四川行省覆蓋今四川中東部、重慶大部、甘肅南部、陜西南部,并不包括今川西高原(青藏高原的一部分)。
流沙河先生說的“元代分為川峽東路、川峽西路、川峽南路、川峽北路,共四個行政區,合稱川峽四路”,這種說法是不對的。真相是:川峽四路誕生于宋代;四川行省誕生于元代。
清代四川,川西高原加入
明朝改四川行省為“四川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仍稱四川省,轄區除今四川、重慶外,還包括今貴州省遵義市和云南東北部及貴州西北部。清朝成立四川省,將遵義劃歸貴州,東川劃歸云南,確定了今四川南部省界。民國時期,四川及大西南地區軍閥混戰,行政區劃變化頻繁。
明代:四川承宣布政使司
清代:四川省
民國初期:四川省
不過,元代到清代劃省之前,四川地區并不包括今川西高原――今人所謂的“蜀山之王”貢嘎山,并不在傳統的蜀地。元代,這里屬于宣政院轄地,明代早期屬烏斯藏都司轄區,后期屬朵甘思宣慰司,清代才將其納入四川省,民國其又被劃入西康省。
1950-1951: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圖源:《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沿革地圖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年后,即1950年,將今四川地區劃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4個行署區和西康省。1952年9月,撤銷川東、川西、川南、川北行署區,成立四川省,包括今四川省中東部及重慶市。1955年,撤銷西康省,將其金沙江以東地區劃歸四川省。1997年,重慶直轄市成立,今四川、重慶版圖確立。
今天重慶和四川省區域,比元代四川多了川西高原,少了貴州和云南省的一部分。
“四川”之“川”小結
四川、重慶在中國的位置
四川的川,不是指河流,而是指的平川沃野
唐代后期的“劍南西川”和“劍南東川”,岷江流域稱為“西川”,沱江流域稱為“東川”
四川地區東到三峽,西為平川,故稱“川峽地區”
四川得名始于宋代“川峽四路”,故簡稱“四川”
四川省區正式命名,始于元代四川行省
新中國初期四川分為4個川:川西、川東、川北、川南
“四川”的含義是多元的:
地理上的四川,一般指的是四川盆地
文化上的四川,一般指的是巴蜀文化區域包括今四川省中東部和重慶市區域
狹義上的四川,特指今四川省行政區,不包括重慶市
廣義上的四川,為巴蜀文化及其影響地區,包括漢代益州及三國時期的蜀漢疆域,覆蓋今四川省大部、重慶市及甘肅南部、陜西南部、云貴高原地區。
廣義的川話區,即西南官話分布區范圍更大:如武漢、桂林也說“西南官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