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地圖是以地圖形式表現文學空間形態、空間分布及流向的文學地理研究 *** 。一方面,它是近年來人文學科研究數字化、空間化、可視化幾大趨勢交匯的結果,是當下數字人文風潮中的新路徑,顯得有些“高大上”。另一方面,文學地圖逐漸成為大眾了解文學、接觸學術的一種方式,十分“接地氣”。那么,文學地圖到底是“高大上”還是“接地氣”呢?
孤立研究方式有了發散性轉變
中國文學地圖的出現,可以遠溯到上古時代。被視為“小說之最古者”的《山海經》,實際是一部據圖釋文的經典,今已亡佚的《山海經圖》即為原始形態的文學地圖。20世紀70年代,張愛玲在譯注《海上花列傳》時,根據作品中的地名等繪制出上海地圖附在文本后,成為借助地圖解讀文學的先導者。21世紀初楊義提出的“重繪中國文學地圖”,則將文學地圖提升為空間視角下的文學史寫作范式。不過,這里的“文學地圖”,更多是借喻性用法,目前的文學地圖研究則更重視實體形態的地圖,這就要求學者不僅需要熟悉文學,還必須掌握相應的地圖繪制技術,而它們大多是近年來發展的前沿技術,由此文學地圖也比傳統的文學研究對象顯得“高大上”。
![](/zb_users/plugin/erx_Weixin/img/zzcm1.jpg)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與文學地圖關聯最密切的技術當屬GIS(地理信息系統)。早期的文學地圖繪制多依靠人工,應用較為基礎簡單,往往只能基于個別案例且費時費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學地圖在文學研究中的應用。GIS技術的發展使文學地圖具有了科學、批量繪制的可能,而一個對象也只有成規模應用后,才可能建立獨立范式。正如美國空間人文學者博登海默所言,GIS因處理和呈現空間場域數據的空前能力,“使地圖的力量被重新發現了”。依托GIS技術,文學地圖從靜態、固定的紙質形態轉化為動態、立體的數字形態,以往傳統地圖無法呈現的多重圖文信息,在數字化地圖上可以共存、更替,無需重新繪制。這就大大增加了地圖的信息容量和要素維度。更重要的是,在對多重圖文信息的交互讀取中,一些隱性現象可能被揭示出來。
比如,借助數字化地圖平臺,無需繪制多幅地圖,即可將唐代長安里坊圖的底圖替換為衛星云圖、地形圖、當代行政區劃圖、唐代歷史地圖等,而且點擊各里坊,會彈出相關知識信息;再借助大數據技術,統計唐代小說中長安里坊的復現率,并繪制成熱力圖,那么不僅可以探析地形、水系、交通等因素對唐長安城空間格局的影響,還可由里坊色度與長安住宅空間分布的對應關系,對唐傳奇的文體特征、情節結構的組織邏輯等有更深刻的認識。可以說,在GIS技術輔助下,文學地圖不僅能夠被快捷方便地繪制出來,而且還使過去孤立的研究方式有了多元化、發散性的轉變。
古籍數字化技術在古代文學版本研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繪制文學地圖所需的文學地理元素,也須依托于古籍數字化技術所提供的大數據。可視性是文學地圖的本有屬性,因此可視化技術的應用似乎是題中之義。但以往的可視化還較為平面、單一,隨著可視化技術的發展,文學地圖已經可以用更多元的形態呈現更豐富的信息。例如,法國文學地圖研究先鋒人物弗蘭克?莫萊蒂基于倫敦文學書寫的大數據,繪制了敘事情感地圖。情感竟然能夠可視化,刷新了人們對“地圖”的認識。文學地圖因具有“文學”與“地圖”的雙重屬性,目前論者各有偏重,尚無統一定義,而在各類技術背景下,地圖形式趨向于多模態,將使文學地圖的內涵界定更為復雜。
“接地氣”的基本內核
文學地圖的“接地氣”,有兩層意思。其一,文學地理學的核心是研究文學與地理的關系,這就使文學研究從與時代的緊密聯結轉向與地理的深刻融合。作為文學地理學分支的文學地圖研究,也延續了這種“接通地氣”的基本內核。其二,文學地圖的興起順應了時代風潮,適應了大眾需求,不再是象牙塔的專屬。
就之一層意思而言,文學地圖的“接地氣”與文學地理學其他研究路徑的更大不同,是它需要將文學地理要素先轉換為可視形態,再由地圖元素的空間特征來解讀文學現象、揭示文學規律。這種“圖本”敘事語言系統不同于傳統的文本系統,梅新林稱為文學地理學的“第二語言”。但文學地圖并不僅僅是示意配圖,更基于可視性成為觀照文學的一種獨特視角。
以文學要素的地理分布為例。文人地理分布是文學地理學的主流研究路徑,一般通過表格排列文學數據,再對地理空間分布進行描述。同樣的數據,如果用地圖呈現,會發生什么變化呢?不僅更直觀,還會產生更多的空間信息。除了可以呈現表格所示各地區文人數量,地圖還可反映各地區內部的文人分布重心。如果再給地圖更換地形、交通等不同底圖,還能夠反映不同因素對文人空間分布的影響。此外,空間數據由線性排列轉換為平面展現后,數據之間的區域就會以空白的形式顯示出來,或者說,將“無”可視化了。研究者通常容易注意到“有”而忽略“無”,地圖則將“無”變成了探究文學現象的切入點,這實際是對傳統研究思維方式的一個重要改變。
就第二層意思而言,文學地圖走向大眾,仍與其視覺呈現性質密不可分。在“讀圖”時代,大眾更青睞視覺化的文學表達。“圖解”文學作品、城市文學地圖等新型讀物應運而生。不過,真正讓文學地圖“出圈”的,要算唐宋文學編年地圖。它的依托平臺是一個大眾性的詩詞網站,上線當天瀏覽量就達到110萬人次。如此高的單日瀏覽量當然不是因為大眾對學術的膜拜,而是因為文學地圖對詩人及作品立體、豐富的呈現,適應了當代人的“讀圖”需求。
“高大上”與“接地氣”的未來融合
不難發現,“高大上”與“接地氣”這看似互斥的兩者,其實并存于文學地圖。不過,目前它們的融合度還并不充分。“高大上”有時意味著“不易接近”。國內GIS平臺的建設多針對歷史地理,真正的文學地理專題平臺少之又少,即使如浙江大學“學術地圖發布平臺”這樣提供大量文學數字地圖的平臺,仍是以發布詩文學術地圖資源偏多,小說相關地圖還很缺乏。從技術層面來看,多數平臺只提供瀏覽查詢功能,而可自主繪制地圖的平臺,操作起來又并不簡易。繪制文學地圖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技術性難題,可能是當前文學地圖發展的更大瓶頸。一方面,數字化地圖平臺需要進一步簡化操作;另一方面,學者也不能坐等平臺建設,而應勇于進行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跨界”,主動學習ArcGIS、Python等軟件,積極開展文學地圖研究。
除了技術上的改革,還需要理念上的更新。 *** 總書記強調,“把學問寫進群眾心坎里”。文學地圖正在推動這一趨勢:學者研究的文人交游,可以變成大眾津津樂道的“古人朋友圈”;文學地圖揭示的隱藏于文本下的作家精巧構思,可以用“盜夢空間”的形式呈現給大眾;唐傳奇與宋傳奇地圖的對比,可讓學者從文本地名變化探析傳奇文體流變,也可讓大眾見證唐人“凡爾賽文學”到宋人“平凡的世界”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