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盡管導航與定位已經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但是導航與定位的含義經常被混淆,而且絕大多數教科書和文獻也沒有刻意區分這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本文試圖分別給出導航與定位的定義與內涵,討論導航與定位的聯系與區別,描述導航定位分類,簡述導航與定位的交叉發展史。試圖從學科發展、應用領域的發展討論導航定位涉及的研究內容,側重討論導航與定位未來的重要研究方向。需要強調的是,本文只討論一般意義的導航與定位,盡管衛星導航定位是重點描述內容,但不特指目前快速發展的衛星導航定位。
引言
定位是人類社會活動、經濟活動、軍事活動的重要支撐。高精度定位是地球科學研究的基礎,內部地球物理、地殼運動、海洋活動、地震等都需要毫米級精度的定位;邊界劃分、土地測量、工程建設等需要厘米甚至毫米級精度的定位。日常生活中人們更需要連續實時導航定位。行人在陌生的城市、森林和無垠的沙漠戈壁需要導航、定位和定向,車輛行進在陌生的道路和城市需要參照、需要導航,艦船航行在浩瀚的海洋需要標志和定向指引,飛行器遨游太空也需要導航定位。
國防建設更離不開導航定位。軍事行動、指揮平臺、武器平臺等都需要導航定位的支持。
![](/zb_users/plugin/erx_Weixin/img/zzcm1.jpg)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導航定位是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IT)和數據技術(data technology,DT)開發與應用的基礎。信息化社會中(無論是數字地球還是智慧城市),約80%的信息都與空間和時間有關。于是,導航定位所提供的三維位置、三維速度和時間信息是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數字地球、智慧城市建設十分重要的基礎。
涉及導航與定位的著作、文獻十分豐富,但是專門討論定位與導航的區別、聯系、發展歷程的文獻并不多。而且導航與定位概念經常混淆。此外,在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發展之前,導航與定位分別附屬于不同學科。“定位”屬于大地測量學科;“導航”盡管在航海、航空得到廣泛研究和應用,但是它一般屬于自動控制學科。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出現后,導航與定位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從學科發展角度,嚴格的導航與定位的定義也需要加以規范化論述,尤其需要理清導航與定位的區別與聯系,討論其發展的關聯性。
1導航定位定義及其分類
“定位”指的是測定地面、海洋或空中一點相對于指定坐標系統的坐標。簡言之,測定點的位置就叫定位。定位分為絕對定位(相對于指定坐標系統的位置)和相對定位(相對于其他點的位置);定位可按單點進行位置測定,也可按整網的一部分進行測定。定位也分靜態定位和動態定位,靜態定位指的是載體在靜止狀態進行的定位,動態定位指的是載體在運動狀態下進行的連續、實時定位。
“導航”指的是采用定位手段和控制 *** 確定運動載體當前位置和目標位置,并參照地理和環境信息引導運動載體沿著合理的航線,抵達目的地的過程。簡言之,導航就是引導航行。
導航一定需要定位,且需要動態、實時、連續定位,但定位不等于導航。導航含有控制、引導、參照等概念。
定位種類繁多,有靜態定位、動態定位、動靜態定向、匹配定位等。靜態定位 *** 有:三角測量、導線測量、天文測量、水準測量、靜態衛星定位等;動態導航定位的 *** 有:慣性測量、無線電導航定位、動態衛星導航定位等。定向 *** 有:天文定向、羅盤定向、指南針定向、衛星定位定向;匹配導航定位 *** 有:重力匹配、磁力匹配、影像匹配、景象匹配定位等。
導航定位設備有觀測設備、航標信息和控制系統等。觀測設備包括光學天文觀測設備、指南針、羅盤、慣性系統、地磁傳感器、重力傳感器、光學傳感器及無線電接收或發射設備等;航標信息包括無線電信標、環境信息、影像信息、地理信息及地磁和重力場先驗信息等與地理坐標關聯的信息??刂葡到y包括控制硬件、軟件和算法等。
2導航定位發展簡史
中國古代人早已采用目視法觀測北斗星進行定向,大約在公元前2697年,黃帝和炎帝聯軍與蚩尤戰爭時期,已經發明了指南車。公元27-97年間,發明了地磁指南針,也稱為“司南”,即利用地磁場南北極屬性,將兩極磁體做成羅盤,羅盤的指針能給出任一方向的方位或角度值(南北極除外)。我國古代指南針為我國與世界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無論是秦漢時期中國與朝鮮和日本的海上往來,隋唐五代中國與 *** 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宋代航行在南太平洋和印度洋航線上的大量中國商船隊,還是明代初期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指南針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具有科學意義的幾何定位大約始于公元前三世紀,埃及學者埃拉托色尼(Ero tosthenes)發現亞歷山大城和賽尼城位于同一子午線上,而且發現夏至日正午日光在賽尼城直射井底,即太陽的天頂角為零,而此刻亞歷山大城太陽光則存在傾角,他通過觀測日晷或垂直桿上的陰影長度得出日光與垂線方向形成的角度是一圓周的1/50(即日光南偏7°12'),由此他推算出地球半徑6267km,誤差約2%?。公元723年,我國唐朝高僧一行和尚(張遂)帶隊在林邑(越南順化)、安南都護府(越南)、朗州武陵(湖南常德)、襄州(陽)、陽城(河南登封告城)、洛陽、滑縣白馬、汴州浚儀、許州扶溝、豫州上蔡、蔚州橫野軍(河北蔚縣)、太原府、鐵勒(蒙古烏蘭巴托西南)共十三個地方用“復距”儀測量北極高度,并分別測量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的日影長度,測得各臺站的緯度和臺站之間的距離,測得極高差1°,南北距離差130.3km,誤差21kmm。1615年荷蘭學者斯涅爾(W.Snell)創建了三角測量定位法。17世紀末,我國清朝康熙皇帝委托法蘭西傳教士在中國進行以繪制地圖為目的的大規模天文和三角測量定位。建國之初,我國便開始大規模三角測量定位,構建了全國天文大地網。
具有科學意義的物理定位始于牛頓建立的力學原理。1852年,傅科根據牛頓力學原理制成供姿態測量用的陀螺儀,1906年安休茲制成陀螺方向儀,1907年又制成陀螺羅盤。1923年舒拉擺原理的建立為慣導系統的設計奠定了理論基礎,1954年慣性導航系統在飛機上試飛成功。之后,液浮陀螺、撓性陀螺、激光陀螺、光纖陀螺以及捷聯式慣導系統得到了迅速發展。
無線電定位是導航定位的一次革命,它使得后來的衛星導航定位成為可能。19世紀末20世紀初,無線電技術開始用于導航,導航技術開始飛躍發展。1902年發明了無線電測向技術;1912年研制出了世界上首臺無線電導航設備,即振幅式測向儀,也稱無線電羅盤(radio compass);20世紀40年代,基于雙曲線定位原理研制成功了近程導航系統臺卡(DECCA)[]°];上世紀30年代末研制成功了無線電儀表著陸系統(instrument landing system,ILS);上世紀TO年代研發了微波著陸系統;1982年建成了奧米伽甚低頻導航系統;1945年建成羅蘭(LORAN)A,1958年羅蘭C開始投入使用;1945年多普勒導航雷達(Dopple Navigation Radar)系統開始發展;1946年左右,用于航空導航的甚高頻全向信標――伏爾(VHF Omni-range,VOR)得到發展;1947年,一種稱為甚低頻的導航系統――歐米伽(Omega)系統在美國問世,與歐米伽導航原理相類似,俄羅斯研制成功了阿爾法(Alpha)導航系統;1955年,美國研發了近程無線電導航系統,稱為戰術空中導航系統(tactical airnavigation system,TACAN),簡稱塔康(TACAN)系統。
衛星導航系統的研制成功,開啟了全球整體化導航定位時代。1958年,美國開始研制子午儀衛星導航系統,也稱海軍導航衛星系統(navy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NNSS);1973年,美國開始研制全球定位衛星系統(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1994年正式投入運營;20世紀70年代,前蘇聯開始研發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GLONASS),1996年宣布建成;1983年,中國開始研究利用地球靜止軌道衛星進行導航定位,1994年正式開始建設,取名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eiDou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BDS),2000年建成由兩顆衛星組成的驗證系統,2003年發射第三顆靜止軌道衛星,之一代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投入運行;2012年,中國建成了包括14顆工作衛星的區域衛星導航系統(也稱北斗二號系統);2001年,歐盟開始建設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Galileo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Galileo),之后日本宣布建設區域準天頂衛星系統(quasi-zenithsatellitesystem,QZSS),印度也開啟了印度區域衛星導航系統(Indianregionalnavigationalsatellitesystem,IRNSS)的建設。
衛星導航系統的發展,極大促進了導航定位理論與應用的變革,徹底改變了導航定位手段,也促進了相關產業的長足發展,提高了定位的精度和可靠性,顯著降低了導航定位成本,促進了基于位置服務的智慧城市、數字地球、甚至大數據開發等電子服務業的極大發展。
3導航定位研究內容
導航定位領域研究內容十分豐富,包括導航定位平臺、導航定位終端設備、各類導航定位模型和計算 *** 及其應用研究。
導航定位平臺研究包括:衛星平臺、航空平臺、水面和水下導航定位平臺、慣性導航平臺等研究。
導航定位終端設備研制包括:光學經緯儀、電子經緯儀、陀螺、各類導航芯片、天線、接收機等。設備研制一方面需要原理創新,更需要制造業的工藝水平。
導航定位模型和算法研究包括:各類導航傳感器觀測模型、運動學模型或力學模型、各類誤差改正函數模型、觀測隨機模型以及動力學信息隨機模型;導航計算 *** 包括:動態載體定姿定軌 *** ,信號處理、參數估計理論與 *** 、運動控制理論與 *** 、多系統組合定位理論與算法等。
應用研究包括:高精度靜態定位及其在坐標基準確定、地殼形變分析、地球動力學中的應用、高動態定位及其在車載、艦載和星載定位或定軌中的應用等。
純導航研究還包括:定位與地圖匹配算法研究、地圖輔助導航、室內外無縫導航、重力匹配導航、磁力匹配導航、多系統組合導航(包括多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GNSS)融合導航、GNSS與慣性導航系統(inertialnavigationsystem,INS)的松組合、緊組合、深耦合導航等)、完好性研究(不僅包括常用的安全告警,還包括自動 *** 非完好性對導航定位的影響)等。
4未來主要發展方向
中國導航定位未來主要發展方向:衛星導航定位方面,應側重多模多頻、多GNSS融合導航定位理論與算法研究,側重多頻頻間偏差探測與估計、抗干擾和防欺騙硬件與軟件設計、兼容與互操作理論與算法(尤其是多系統互操作參數探測與估計)、時空基準統一(側重多系統聯合坐標框架、聯合守時理論與 *** )、各類系統誤差和有色噪聲探測與補償等研究。
衛星與非衛星組合導航主要發展方向:衛星與偽衛星信號組合導航、GNSS/INS緊組合和深組合硬件與軟件設計及其算法、衛星信號與無線保真(wirelessfidelity,WiFi)信號組合導航、衛星導航與重力、磁力、影像匹配導航的組合理論與算法、多系統組合導航的完好性與抗干擾、多系統自適應組合導航的硬件設計及計算理論與 *** 研究等。
針對BDS特色的導航定位研究方面:基于用戶與運控中心、用戶與衛星之間的鏈路,構建位置服務(locationbasedservices,LBS)體系和星基增強系統(satellitebasedaugmentationsystems,SBAS)體系;針對BDS三頻信號的定位與導航算法;BDS三類星座的綜合定軌;新的導航頻率設計與利用的可行性與實踐;BDS三頻(甚至四頻)信號組合模型與解算準則;基于多模多頻信號組合的周跳探測與修復、模糊參數固定;多模多頻異常誤差探測、診斷與異常影響控制?多模多頻系統誤差建模與補償;多模多頻隨機模型建立與自適應調整;函數模型與隨機模型誤差交叉感染的控制與補償;動態數據融合準則與 *** ,如顧及動力學模型誤差的數據融合,顧及有色噪聲的動態多模數據融合,顧及互操作參數的多GNSS融合,實時動態數據融合計算 *** 等;基于BDS的各種定位技術,如多頻差分定位技術、 *** 實時動態差分(real-timekinematic,RTK)技術、精密單點定位(precisepointpositioning,PPP)、實時動態差分與融合技術等。
5結束語
導航與定位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導航源于定位,導航需要定位,但定位又不等于導航。導航是在定位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引導和控制載體航行的技術。隨著定位技術的迅速發展,導航技術也得到飛速發展。定位有絕對定位、相對定位,但導航一般只是相對導航,相對起點、終點和過程參考點的導航;定位有靜態定位、動態定位,但導航一般只是動態導航。導航定位的研究內容極其豐富,所有定位研究內容都是導航的研究內容,但是導航研究還包括各種匹配導航與控制理論與 *** 。我國今后導航定位的研究熱點應該放在基于BDS及其相關的組合(或融合)導航定位、室內外無縫導航、空中、水下無縫導航、自適應導航、自主導航及其位置服務等。
參考文獻(略)
引文格式:楊元喜.導航與定位若干注記[J].導航定位學報,2015,3(3):l-4.(YANGYuan-xi.NotesofNavigationandPositioning[J].JournalofNavigationandPositioning,2015,3(3):l-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