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自然資源局,中國地質調查局及部其他有關直屬單位,有關派出機構,部機關有關司局:
按照《“十四五”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規劃》和2022年自然資源工作會議安排部署,部決定開展2022年上半年自然資源監測工作。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目標任務
圍繞部“兩統一”職責履行,聚焦自然資源監測 *** 構建,為國土空間狀況、國土空間安全、國土空間開發利用、國土空間治理等提供高質量的數據供給。上半年自然資源監測主要是在自然資源統一調查監測評價框架下,統籌利用衛星遙感、大數據等技術手段,以2021年度國土變更調查成果為監測對象,掌握各地類面積、范圍、分布和變化等情況;對現行國務院審批總體規劃城市開展自然資源細化和補充監測、人文地理要素監測(其他城市、建制鎮可參照執行)。
![](/zb_users/plugin/erx_Weixin/img/zzcm1.jpg)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地理國情監測工作定位為上述監測內容,監測工作與國土變更調查一體化開展,監測結果滿足國土變更調查日常變更、耕地保護、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及實施監督、用途管制、開發利用、權益管理、生態保護修復、督察執法、林草濕保護等自然資源管理和生態文明建設需要。
構建全國縱向聯動、橫向協調、標準統一的動態監測體系,發揮自然資源監測引領性、保障性作用,提升自然資源和國土空間領域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鼓勵各地和各單位加強監測關鍵技術攻關與創新,不斷提高自然資源監測工作效能。
二、工作內容
(一)地類變化監測
采集時相為6―7月全覆蓋影像,重點地區(東部和城市及周邊約300萬平方公里)采集優于1米分辨率影像,其余地區優先采集優于1米分辨率影像、不足區域補充優于2米分辨率影像。采集到的影像經正射糾正用于后續監測工作。
利用正射影像圖套合2021年度國土變更調查數據庫進行比對,分類提取地類變化信息,包括耕地、園地、林地、草地、水域(含冰川及常年積雪)、建設用地等變化信息。同時,對2021年度國土變更調查數據庫中臨時用地、推(堆)土、拆除未盡、光伏板等單獨圖層,跟蹤監測其變化后現狀情況;對新增圍填海情況進行監測,提取影像特征為新增圍填海圖斑,并按照影像特征細化分類;對室外滑雪場及周邊區域開展監測,掌握滑雪場內部及周邊區域地表覆蓋現狀及變化、坡度分布等情況。國家將及時分批下發監測發現的地類變化信息,各地根據實際情況,開展日常國土變更調查。同時,各地可根據工作需要,在國家開展地類變化監測的基礎上,加密監測頻次。
(二)城市國土空間監測
按照《 *** 中央 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關于“建立健全國土空間規劃動態監測評估預警和實施監管機制”的要求,對現行國務院審批總體規劃城市(其他城市、建制鎮可參照執行,同步開展)開展城市國土空間監測。監測工作以2021年度國土變更調查成果為底圖,參考使用歷年地理國情監測、基礎測繪、數字城市和智慧城市成果,細化和補充相關內容,掌握自然資源和人文地理要素的類型、面積、范圍、分布和變化等情況,主要包括城市土地利用、建設強度和建筑量、公共服務功能、交通便捷、安全韌性、歷史文化等內容。在2020年地理國情監測成果水網、路網數據基礎上,監測更新水網、路網數據。監測結果滿足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及實施監督、城市體檢評估和用途管制等工作需求。各地可根據實際管理需要,在國家規定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監測內容。同時,要及時總結經驗,為今后在所有城市和建制鎮開展監測工作奠定基礎。
(三)推進地下空間調查試點
充分利用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地質調查、測繪等已有工作基礎,選擇具備條件地區開展城市地下空間、花崗巖地下空間、巖溶地下空間調查試點工作。圍繞地下空間調查監測評價,協同空間規劃、安全利用、用途管制、不動產登記等需求構建調查指標,獲取地下空間類型、規模、形態、埋藏深度、空間連通性、地質結構等信息,為建立健全地下空間資源調查監測評價機制,全面開展全國地下空間資源調查監測評價工作奠定基礎。各省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組織具備條件的地方,積極準備申報參與試點工作。具體工作安排另行通知。
(四)監測分析
利用監測成果開展監測分析,支撐管理和決策。圍繞國家對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嚴格管理、監督、考核的需要,對三條控制線開展監測分析;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等國家重點戰略區域開展監測分析;圍繞國家公園、風景名勝區、自然和文化遺產、自然災害頻發區域、邊境地區等重要領域開展監測分析;圍繞國家重點項目開展監測分析。各單位和各地可結合自身技術優勢、區位特點和工作需求,統籌開展監測分析工作。
(五)構建自然資源監測 ***
以國土調查云為載體,充分調動省、市、縣、鄉、村力量,構建全國縱向聯動、橫向協調、標準統一的動態監測體系,建立并完善分級監測、逐級負責的工作格局。國家與各省充分銜接,推進規范化集成、關聯、匯總自然資源監測數據,逐步實現全國監測成果在線集成匯入,形成分級分層、標準統一的全國自然資源監測 *** 。
(六)技術創新
鼓勵各地和各單位對耕地“非農化”、“非糧化”、“進出平衡”、種植屬性以及城市相關內容等方面加強探索創新,研發相關的模型、算法、標準,重點突破提升多源影像融合、影像信息智能化提取和解譯等關鍵技術,為數字化監測提供基礎支撐,有效提高監測數據獲取、處理、分析、服務的效率和水平。
三、任務分工
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司負責自然資源監測工作的組織指導和監督檢查,協調解決相關工作中的重大問題,推動全國自然資源監測工作整體開展。國土空間規劃局等相關單位按職責參與指導監測分析工作。各省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負責組織本行政區域內城市國土空間監測工作,并開展省級核查驗收工作,按要求匯交監測成果。各相關城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在省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的組織下具體開展監測工作。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牽頭組織實施變化信息提取、相關要素更新、城市國土空間監測工作。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部有關直屬單位和派出機構分工承擔影像保障、地類變化信息提取、質量抽查、成果匯總等工作。中國國土勘測規劃院承擔監測底圖提供、城市國土空間監測成果分析整合、國土調查云保障等工作。中國地質調查局和相關省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承擔地下空間調查試點工作。
四、預期成果
按照邊監測邊應用的原則,監測和分析結果(包括過程成果和最終成果)及時推送部相關單位和各省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使用。地類變化信息監測成果于2022年9月30日前形成。城市國土空間監測成果原則上要求于12月31日前提交。地下空間調查試點成果根據工作進展情況提交。
(一)基礎成果。包括正射糾正影像成果,耕地、園地、林地、草地、水域(含冰川及常年積雪)、建設用地等變化監測成果,城市自然資源和人文地理要素監測成果。
(二)統計成果。基于基礎成果進行匯總統計形成的數據成果,包括:以縣級行政區域為單元,耕地、園地、林地、草地、水域(含冰川及常年積雪)、建設用地等范圍內各地類變化面積、比例等,城市自然資源和人文地理要素統計成果。
(三)分析成果。根據相關管理需求,結合其他調查監測成果和經濟社會數據,通過分析形成各類圖斑數據集及分析報告,包括:耕地變化圖斑數據集,新增建設用地圖斑數據集,林地、草地變化圖斑數據集,城市自然資源和人文地理要素數據集等成果。
五、相關要求
(一)切實提高認識,確保成果真實準確。自然資源監測成果是自然資源各項管理及各級 *** 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礎依據,實事求是、質量之一是監測工作的生命線。各地、各單位要進一步提高認識,高度重視此項基礎性工作,始終秉持“堅持黨中央精神,堅持國家立場,堅持權責對等和嚴起來”的工作理念,以維護國家利益、國家掌握真實情況為原則,逐級壓實責任、傳導壓力,確保監測成果真實準確可靠。
(二)加強組織領導,統籌安排各項工作。根據自然資源管理和國土空間治理工作需求,今年工作較往年調整較多、內容較多、涉及層級和單位廣泛,國家層面各單位要密切協同、相互配合,地方層面要在已有經費基礎上,積極爭取財政支持,統籌好省、市、縣三級力量,切實保障監測工作順利開展。各地、各單位要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專班,專門負責組織實施,協調解決工作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確保領導到位、管理到位、資金到位、工作到位,統籌質量、進度、安全三方面工作,切實做好監測工作。
(三)強化安全保密,保證工作順利完成。各地、各單位要強化安全生產責任意識,建立健全風險防范機制,有效應對安全風險,全程落實安全生產責任,特別要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把安全責任落實到每一個作業單元、每一個工作環節和每一個作業崗位,把安全措施落實到交通、設備、通訊、應急、報告等,切實保障人身安全,確保萬無一失。同時,要進一步增強保密意識、加強保密管理、強化保密責任,規范涉密環節的工作流程,確保監測工作中的涉密數據及信息安全。要嚴肅保密工作紀律,發生失密、泄密,將依據國家有關保密法律法規追究法律責任。
各地和各單位在工作中遇有重大問題,請及時報部。
聯系人及電話:
陳會敏 010―66557223
董 泉 010―66557023
自然資源部辦公廳
2022年6月17日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