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這句話已連續幾年出現在 *** 工作報告中。”一說起提升自然災害應急和治理能力建設這個話題,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局長王建明的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
王建明說,我國地形地貌起伏變化大,地質構造復雜,特定的地質環境條件決定了地質災害呈長期高發態勢,加之地球內部運動進入活躍期和極端氣候影響,地上地下多種因素的疊加,造成災害頻發。剛剛過去的5月12日,是我國第十二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今年的主題為“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筑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他建議,地災防范要像疫情防控一樣,實施“網格化”管理,即充分發揮全國省級地質隊伍的地災防治和應急搶險等公益職能,統籌建立地質隊伍定點支持市(州)機制,實施“網格化”管理,形成地質隊伍“技防”和基層群測群防“人防”協同防治體系。
王建明說,四川是我國地質災害之一大省,3.63余萬處地災隱患點分布在176個縣,威脅近150萬人生命安全。但近5年來,四川省因災死亡、失蹤人數持續保持在歷史低位,群死群傷現象得到有效遏制,廣大群眾防災避險意識和社會防災減災救災合力明顯增強,探索出地災防治的“四川經驗”。作為長期奮戰在地質災害防治一線的委員,結合自己一年來的思考,他提出六點建議。
一是加強地災防治工作頂層規劃。堅持把地災防治工作與國土空間規劃及用途管制、生態保護修復等工作統籌謀劃,積極融入有關重大計劃、重大工程和重大戰略,將地災高發區、易發區列入國土空間規劃建設的特殊區域(新建重大工程要盡量避讓),嚴格實施用途管制,完善抗災備災基礎設施,抓好防災減災應急機制建設,全面提升防災減災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二是發揮省級地質隊伍技術支撐作用。充分發揮全國省級地質隊伍的地質災害防治和應急搶險等公益職能,統籌建立地質隊伍定點支持市(州)機制,實施“網格化”管理,形成地質隊伍“技防”和基層群測群防“人防”協同防治體系。立足地質隊伍在調查評價、監測預警、工程治理、應急處置等方面的專業優勢,健全地質災害調查、專業巡排查和監測常態化機制,進一步夯實自然災害治理能力和突發災害應對能力。大力支持地勘單位技術裝備現代化建設,發揮地勘單位應用型地災防治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作用。
三是加快推進地質災害風險與治理能力調查評估。建立地質災害風險與治理能力調查評估指標體系,以縣為單位加快推進調查評估,形成地質災害風險與治理能力數據庫。對地質災害發育的山地丘陵區和重要區域開展1∶5萬地質災害調查,對人口稠密區、重點建設區和村莊開展1∶1萬地質災害調查,為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和治理提供翔實的科學依據。
四是加快主動防控監測預警體系建設。針對地質災害隱蔽性、突發性、動態性等特征,建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大數據中心和區域分中心,推動自然資源部門、氣象部門、地震部門、水文部門信息互通共享,實現監測數據共享共用。健全地質災害隱患點分級分類管理體系,在重點區域、重大工程建立“天、空、地”一體的地質災害識別和專業監測預警體系,實現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實時監測和預警,使防災關口前移,把被動災害治理逐步轉為主動防御。
五是加大向地質災害多發地區的財政專項資金傾斜力度。針對我國地質災害分布具有較強區域性的特點,建議逐步加大向地災多發地區的財政專項資金傾斜力度,采取給予防災減災引導資金的方式,促進地方 *** 增加經費投入,同時引導科研機構和相關企業投資防災減災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生產。
六是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教育和科普示范基地建設。加強義務教育階段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教育,在小學、初中階段相關課程中增加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充分利用景區人流量大的特點,探索建設防災減災科普示范基地,宣傳和普及相關知識,提升群眾對地質災害的自我防范意識和突發災害自我應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