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長江、淮河等流域,洞庭湖、鄱陽湖、太湖等湖泊處于超警戒水位,重慶、江西、安徽、湖北、湖南、江蘇、浙江等地發生嚴重洪澇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同時,持續降雨使土壤含水量相對飽和、堤壩被長期浸泡,防汛及地質災害防治形勢十分嚴峻。
7月12日, *** 總書記對進一步做好防汛救災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各級黨委和 *** 要壓實責任、勇于擔當,各級領導干部要深入一線、靠前指揮,組織廣大干部群眾,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切實做好監測預警、堤庫排查、應急處置、受災群眾安置等各項工作,全力搶險救援,盡更大努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汛情就是命令。連日來,渝、贛、皖、鄂、湘、蘇、浙等地自然資源部門廣大干部職工深入貫徹落實 *** 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工作職責,發揮專業技術優勢,進一步壓實責任、細化防范預警措施,全力以赴防汛救災,力保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層層壓實責任 盯緊基層一線
![](/zb_users/plugin/erx_Weixin/img/zzcm1.jpg)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關鍵時刻勇擔當。在防汛救災的危急時刻,長江、淮河流域各省份自然資源部門進一步壓實責任,迎難而上,深入防汛救災、地災防范一線開展工作。
重慶市各級規劃和自然資源部門積極行動、調度力量,深入基層一線指導,全面排查地災隱患,全力做好防范工作。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層層壓實防御責任,嚴格落實“防范措施提升一級,工作責任下沉一級”的要求,落實屬地責任,把防范措施落實到一線最前沿,把防范責任壓實到具體崗位和人員。
安徽省自然資源廳黨組發出地災防范動員令,要求派往各地的由廳有關負責人帶隊的7個工作組,堅持“巡查到一線、指揮在一線、處置情況赴一線”不動搖,繼續組織全省自然資源系統以戰時狀態積極應對強降雨,嚴格落實“省包市、市包縣、縣包鄉鎮和村組”的包保責任機制,做到地災隱患“早發現、早處置、早消除”。
湖北省自然資源廳強調,全省各級自然資源部門在防汛搶險的關鍵時刻、攻堅階段,要堅持底線思維,切實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之一位。
湖南省自然資源廳要求全省系統堅決克服麻痹思想和松懈情緒,以戰時狀態和紀律全力以赴防范地災,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按照“屬地管理、分工負責”“誰主管誰負責、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湖南廳將地災防范責任分解落實到各地各部門,確保值班值守、排查巡查到位,堅決杜絕脫崗、空崗行為。
江蘇省自然資源廳細化落實地災防御責任,在確保全省997處地災隱患點均已納入群測群防 *** 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到任務到崗、責任到人、措施到位。
浙江省自然資源廳多次召開地災防御會商調度視頻會,檢查落實各項防范工作。派出6個小組對地災重點防治縣(市、區)開展工作檢查,壓實地災防范責任,及時發現并督促整改各類問題;派出5個督導組現場督導杭州地區梅汛地災防治;部署開展千名地質隊員“駐縣進鄉”防御地災行動,發揮專業技術優勢,助力基層防范地災。
強化監測預警 加密排查巡查
在汛期,防災避險往往就是跟災情搶時間。各級自然資源部門在防范舉措上不斷加碼、細化,在監測預警上不斷強化、升級。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要求降雨期間“四重”網格員加密巡查監測頻次,做到時時有人管、處處有人防,及時發現險情、及時預警、及時轉移受威脅群眾。該市聯動開展會商預警調度,及時發送預警信息,實現預警全覆蓋,嚴格實行“未來2小時短臨預警的雨前調度,過去3小時大暴雨強度的雨中調度和過去24小時降雨值累計達到150毫米以上的雨后災情核查調度”。
早一刻發現隱患,先一步預警避讓,是保障受威脅區域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關鍵。據了解,今年從入汛到7月13日,安徽共派出巡查指導組1691個7899人次,巡查檢查隱患點9098次。全省共發布地災黃色以上預警390次,轉移受威脅群眾10101戶25843人,成功避險6起,12戶40人避免了可能造成的傷亡。
湖北省自然資源廳進入了防災戰時狀態:實行24小時值班值守;各縣鄉自然資源部門深入防汛抗災之一線,持續全面排查風險隱患,發現險情,之一時間組織群眾轉移;緊盯重點區域,加強人口聚集區、山區交通沿線、學校周邊、旅游景區、農村房前屋后以及三峽、丹江口等重點地區巡查排查;繼續做好網格化管理,堅持專家和技術人員分區分片駐點,遇到災險情及時協助處置;統一預警信息發布渠道,加強與氣象等部門的信息共享,加密監測預警,精準研判、預警;配合應急處置,更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避免發生次生災害;嚴明工作紀律,督促市、縣、鄉、村開展巡查排查,對重點地災隱患點,落實專人蹲點值守,確保信息暢通。
湖南省自然資源廳強調要做到風險預警預報到位,并進一步完善“人防+技防”相結合的地災專群結合監測預警體系,暢通風險預警預報信息“最后一公里”。
江蘇省自然資源廳通過布設專業檢測儀器、加密隱患巡查排查次數等,強化監測預警。該廳在重要地災隱患點布設了專業監測儀器,實現監測數據的智能采集、及時發送和自動分析;以縣(市、區)為單元組織專業精干力量開展地災隱患拉網式排查,加密巡查重要地災隱患點,之一時間掌握汛期隱患點動態變化情況;對海洋觀測設備和數據傳輸系統進行隱患排查,確保汛期海洋觀測網運行穩定可靠、數據傳輸暢通,以做好臺風等海洋災害預警;落實值班值守和會商研判制度,及時發布預警報信息。
支撐搶險救援 助力恢復重建
7月13日,在江西省永修縣三角聯圩潰堤處,水流湍急。幾架無人機正在進行測繪作業,為制訂封堵方案采集數據。這是各地自然資源部門服務保障防汛救災的一個縮影。為守護一方群眾,各地自然資源部門全力搶險,高效提供技術支撐服務,并積極幫助受災群眾恢復生產生活。
6月29日以來,江西北部遭遇持續強降雨,致多處圩堤處于漫堤潰決危險中。7月8日晚,鄱陽縣問桂道圩出現漫潰,江西省自然資源廳迅速啟動應急預案,于7月9日集結無人機應急保障隊伍,組織省測繪應急保障服務中心技術人員赴災情現場對漫決淹沒區域進行了航空攝影。同時,該廳與自然資源部科技司溝通并請求衛星遙感支持,協調部國土、海洋衛星中心快速獲取了鄱陽湖區域災前、災后影像。省測繪應急保障服務中心、自然資源江西省衛星應用技術中心組織精干隊伍,24小時輪班,緊急趕制出《江西省重點區域抗洪搶險防御部署圖》《鄱陽縣問桂道漫決遙感監測圖》《鄱陽縣問桂道區域漫決水情遙感監測圖》,并之一時間提供給省防汛抗旱指揮部,為該省抗洪搶險和災情評估提供了及時可靠的測繪地理信息服務。下一步,江西廳將依托衛星遙感持續進行災情動態監測,為災情評估、災后重建提供決策支持。
湖南省自然資源廳要求技術支撐單位派員駐縣駐鄉駐村駐點,為科學搶險救援提供技術支撐。湖南廳與湖南省地質院達成一致,共同做好技術隊伍的統籌調度。目前,全省已有31支專業技術隊伍進駐一線防災救災。江蘇廳加強值班值守,建立健全汛期地災防治專家指導和專業隊伍駐守服務機制,專業隊伍深入基層一線隨時待命,為搶險救災做好技術支撐。同時,強化汛期海洋災害風險和安全隱患排查,為地方 *** 防汛抗災提供有效技術支撐。
根據省委要求,浙江省自然資源廳將以新安江流域為重點,繼續參與做好強降雨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細致核查評估災情,妥善安置受災群眾;加快推進基礎設施修復,扎實做好隱患排查處置,加強災后安全生產,特別是抓好地災、小流域山洪災害防御,嚴防次生災害。此外,及早謀劃、落實落細舉措迎戰臺汛,督促指導各地對海塘、沿海平原排水口門等防臺風首道防線開展一次全面檢查。同時,加快推進避災安置場所建設,全力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既做臨災避險,又考慮災后重建。安徽省自然資源廳強調,要扎實做好臨災避險工作,按照“主動避讓、預防避讓、提前避讓”原則,及時啟動避險轉移方案,積極配合當地 *** 妥善安置轉移群眾,全力保障災區群眾基本生活。同時明確,將及時組織黨員先鋒隊和志愿者隊伍,利用休息日參加災后恢復重建,幫助受災企業和群眾盡快恢復生產生活秩序。7月14日,安徽省要求安慶、池州、銅陵、蕪湖、馬鞍山5市立即做好長江江心洲和外灘圩人員撤離工作。要求預報達到預警條件的必須立即組織人員撤離,并盡快完成全部撤離任務,確保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首席記者 洪曙光;本報記者 陳立德、滑曉暉、胡志喜、王麗容、王旭雁、郭媛媛;通訊員 杜 琦供稿,本報記者 曹悅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