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8aeke"><sup id="8aeke"></sup></ul>
    <tfoot id="8aeke"></tfoot>
    <del id="8aeke"></del>
    <abbr id="8aeke"></abbr>
      <strike id="8aeke"><menu id="8aeke"></menu></strike>
    • <tfoot id="8aeke"></tfoot>
    • 地理空間數據的可視化

      2024-05-13 建筑新聞 130
      A?AA?

      摘要:可視化是在數字化的背景中產生的,其作用是在人機交互的情況下發揮人腦的形象思維功能。地圖本身就是可視化的產品,并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論與 *** 。這些都自然地會成為地理空間數據可視化技術的基礎。地圖學也因可視化 *** 的提出而獲得新的動力。GIS也因可視化的支持而為研究者提供了促使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相結合的認知工具。

      地理空間數據的可視化


      關鍵詞 :地圖學;可視化;電子地圖;知識發現;數據挖掘

      1地理空間數據可視化的概念和意義

      微信號:MeetyXiao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可視化(Visualization)在沒有成為信息技術專業術語之前,僅是形象化的一般性解釋,除了教育、訓練傳媒方面不時給以強調以外,在科技界并未引起多大的注意。它被賦以新的含義,并成為信息技術與各學科相結合的前沿性專題,是在數字化逐漸成為人類生存的重要基礎的新形勢下出現的事物。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試圖以計算機模擬大腦的思維活動,即原稱為第五代計算機的研制工作面臨一些無法逾越的障礙潘云鶴院士認為,除了生理學家尚不能提供大腦的真實思維模型外,現行的馮。諾伊曼計算機也無法模擬人腦的并行性思維處理機能隨后的大型并行機模擬形象思維的研究也存在很多理論與 *** 上的困難!想用電腦替代人腦的愿望在近期還看不到實現的可能例如視覺模擬,想達到信息的實時處理,則待處理的比特量極大,眼下的計算機還無法實現。汪成為院士指出,人類是依靠自己的感知和認知能力,全方位地獲取知識的,是在多維化的信息空間中認識問題的。而現有的信息處理工具,尤其是數字計算機,只具有在數字化的單維空間中處理問題的能力,這就產生了人的認識空間與所用工具處理問題的 *** 空間不一致的矛盾。如果能建立一種以視覺為主的多維信息空間,在人機協作的環境中去處理問題,可能是一條有實際意義的途徑。

      這期間很多學者從人工智能、認知科學、計算機技術和各自的學科領域也提出了數字化條件下,人的作用的發揮問題。1987年心理學家Larkin的研究從認知的角度較全面地解釋了世界性諺語“一個圖可抵一萬字”的道理。王玨、戴汝為在回顧人工智能發展史之后也提出走綜合集成之路的結論,認為建立人機協作的環境是今后的主要著眼點。大腦的功能再度引起了重視。

      在另一條科學戰線上,隨著科技進步,人對自身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化。左、右腦具有不同分工的假說得到了證實。斯佩里(R.W.Sperry 1913-)因提出左、右腦的分工理論而獲得1981年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左腦支配右半身的神經和感覺,主要完成語言、邏輯、代數的思考、認識和行為、運作條理性思維即邏輯思維;右腦支配左半身的神精和感覺,主要負責可視的、綜合的、幾何的和繪畫的思考、認識和行為,憑直觀看察事物,縱觀全局,把握整體,具有分類、空間認知、圖形圖像識別、繪畫的能力,運作形象思維。

      右腦在創造性工作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創造性思維過程中,直覺和頓悟是創造的源泉,但它必須通過語言的描述和邏輯的論證才具有價值。左、右腦的這種協同是創造力真正的基礎。

      這個理論與上述的計算機發展走綜合集成之路的結論是完全相符的。目前計算機能部分地代替人腦的功能,只是左腦的延伸和強化。因此,如何發揮右腦的作用以及如何將左、右腦更好地結合,就成了大家十分關注的問題。

      1987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也是在這一背景下,在前一年討論會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份關于優先支持科學計算可視化(Visc)的報告,將以往十幾年發展中普遍碰到但概念不十分清晰的這一主題,界定在科學計算可視化的范圍內:“可視化是一種將抽象符號轉化為幾何圖形的計算 *** ,以便研究者能夠觀察其模擬和計算的過程和結果。可視化包括圖像的理解和綜合,也就是說,可視化是一個工具,用來解釋輸入計算機中的圖像數據和根據復雜的多維數據生成圖像。它主要研究人和計算機怎樣協調一致地接受、使用和交流視覺信息”這一舉措引起了各學科的科學家和產業界的注意,起了導向的作用。各廠家很快推出了可視化軟件,研究工作也不斷深入。

      在地圖學領域內,這個時期也正值建立地圖數據庫、影像數據庫的 *** ,數字化技術正在改變傳統地圖的面貌。對用戶來說,面對的將是大量的空間數據和怎樣處理這些數據的問題,習慣于依靠視覺感知在地圖上做規劃,或擬制作戰方案的人員適應不了把這種決策性的工作在“看不見”的狀態下都交給計算機去做,自己只等結果的被動局面。空間數據可視化的提出正好解決了這個新問題,人在計算機輔助的條件下仍然扮演主角。

      對制圖人員來說,在傳統地圖學的實踐中所培養的如圖形理解、心象構成、地圖分析、地圖設計等能力,在可視化的條件下仍然有用武之地,地圖工作者創造性的形象思維,在新的水平上再次受到重視。

      對數字地圖來說(這里將存儲于數據庫中的有組織的空間數據稱為數字地圖[10])可視化大大擴充了地圖的家族,出現了電子地圖、動態地圖、賽博地圖(Cybermap)[11]即虛擬環境等新的地圖式樣,空前擴大了地圖的功能。數字地圖的可視化技術也促進了地圖表示法的深化,在描述環境,解釋客觀規律上較之傳統地圖有重大的突破。可視化還密切了地理信息系統(GIS)與地圖學的關系,因為地理信息可視化的基本形式就是地圖。

      正因如此,地理空間數據的可視化在一定意義上,就可以被看做是數字時代的地圖學。美國Ka nsas大學的Slocum去年出了一本書[8],系統地介紹了這些觀點。可視化問題的提出,活躍了數字技術條件的測繪技術,并強化了以空間數據為基礎的各分支學科的聯系。

      2可視化技術的應用

      地理空間數據庫是國家的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項目,為經濟建設、國防安全和行政管理提供基本數據保障它的作用類似以前的國家基本地形圖,但又大大超出了地形圖的服務面。可視化技術主要為地理空間數據提供了兩方面的應用領域:一是為用戶提供過去沒有的空間認知工具,如電子地圖和虛擬環境等;二是可視化用于優化更新數據庫本身,并強化數據的直接應用,如用于檢測數據精度,開發知識和數據挖掘(data mining)等。由空間數據庫中提取數據制作國家基本地形圖和各種地圖、地圖集,本應歸入可視化技術應用的重要領域,但這項業務是國家測繪主管部門的重要工作之一,是數字制圖包括數字航測制圖新技術的開發應用,本文就不再重復

      2.1 電子地圖與動態地圖

      電子地圖是地理空間數據或稱數字地圖最主要的一種可視化形式,通常顯示在屏幕上,計算機屏幕或是投影大屏幕。電子地圖具有傳統地圖的形式,便于用戶使用,其更大特點是動態化和可交互,其不足是對硬設備的依賴性大,但不足將隨設備的發展而逐步解決。

      動態化的電子地圖可稱為動態地圖。動態地圖是數字化為地圖學開拓的新領地。這種形式早就存在,例如在電影上用箭頭,或底色擴張表現某一歷史事件的進程。但當時是用動畫技巧來制作的,在一般場合無法實現,只有在地圖上或地圖集中用一組地圖反映不同時刻的某一主題現象的變化,讓讀者在內心中來形成動態的形象,認識發展的規律。以數字地圖(地理空間數據)為支撐的電子地圖卻能很好地完成這一任務,因而“動態的顯示”就成為可視化的重要特征。動態的可視化,確實比靜態畫面的對比更生動,可供讀者反復觀察、思考,并有可能發現一些內在的規律。

      動態地圖也可以稱“動畫地圖”或“地圖動畫”。這里選用“動態”,是為這一領地今后的擴展留些余地。因為動態地圖不僅包括動畫或地圖,也會有其它形式;在三維圖像技術中,“動畫”還另有含義,可以指那些不用數學建模而使用圖像技巧構成的連續活動畫面。

      為了將一個運動的事物和現象成為可視的圖像需要有一個良好的設計。用于靜態地圖的視覺變量原則上也都適用于動態地圖,但也要補充一些產生動態視覺效果的變量。例如持續時間(duration)指動作的每一幀畫面所用時間;變化率(rate of cha ng e)是每幀之間畫面圖形改變的大小(m)與持續時間(d)之比,即m/d;排序(order)每一場景表示的順序;頻率(frequency)每單位時間內視覺可確定的狀況等等。這些在初期由電影業借用過來的名詞,用法尚不統一,含義也有不小的出入,因為動態地圖與電影還有 *** 上的差別。

      在電子地圖上,動態地圖也并不是都以時間軸為主,在多維環境中,為了視覺比較可以按另一維度為軸重新排序,形成一種動態關系。例如以人口為變量,在保持區域拓樸關系的條件下,對比面積的大小。與時間軸為主的常態分析法不同的顯示 *** ,有時可為觀察者提供意外的分析結果。例如用時間比例尺1∶60萬表示1秒對應于1周,1∶250萬表示1秒對應于1個月來壓縮和改變時空關系(Berlyant,1999),就可以從另一個角度描述事件的特征。

      可交互是電子地圖獨具的特征。動態地圖,我們還可以用很“笨”的辦法來實現,而可交互就只能是針對計算機而言的,這也是“可視化”成為一門新技術新學科的基礎。設計一個方便的界面,是可視化技術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推出的可視化的軟件及GIS軟件都十分重視這一點,盡管計算機眼下尚無法與人用自然方式交互,例如十幾米開外的一個人向一群人中的你注視,你會感覺到,而計算機卻無此能力,但是圖、文結合便于檢索的界面還是不斷有所改進。

      目前的交互方式隨空間數據的性質而變化。對于地圖,交互可以改變其點、線、面的尺寸、位置圖案、色彩等,也可以通過改變比例尺、視角、方向、使圖形發生變化;對于屬性數據則可用文字、表格與圖形建立聯系;也可以通過交互改變數據分析的指標,重新分類、分級,并在相應的地圖和圖表上產生相應的變化。

      交互不是一種簡單的信號傳遞。每一種交互運作的實現背后都有大量的研究和軟件開發工作的支撐,并與數據庫中的數據處理有密切的關系。對于高級的可視化實現例如三維GIS分析的可視化 *** ,只有“高效用戶界面”和快速三維數據處理技術相結合才能實現。奧地利Graz技術大學的Kofler和Cruber曾以維也納一個有56座建筑物的小區做實驗,僅5cm×5cm一張像片像素的存儲量已占用12M,若以全市為對象,建筑物的信息量就需要100G,加上環境要素,一個三維的顯示系統需要500G的存儲和處理能力。所以瓶頸問題不是如何繪制三維景觀,而是如何從數據庫中檢索三維數據。因此,在可視化的環境中要想和大量三維模型實現交互,關鍵是要壓縮從數據庫中轉換到可視化軟件中的數據總數,也就是說數據庫要有能力將幾百千兆的數據壓縮為每秒幾兆的數據流。因此,為實現可視化的交互能力,數據庫還應具有例如影像壓縮/解壓、三維數據分層結構等一些專門的功能。實現可視化交互的功能,實現圖像的任意比例尺無級操作,數據庫和可視化軟件還應具有真實的LOD(細節分層水平)功能,以求圖像隨比例尺縮放的交互而有不同詳細程度細部的表現,而不是現在大多數軟件在處理比例尺縮放時只有象素尺寸的改變而無內容的詳略變化這樣一種初級水平。這種具有在交互中自動簡化和分層調用數據能力的軟件還需加快開發。

      2.2 虛擬環境(賽博地圖)

      利用虛擬現實(V R)技術在空間數據庫支持下可以構制虛擬環境。人在進入這一環境后可以和計算機實現以視覺為主的全方位交互,這是空間數據可視化最有發展空間的新領域,它已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點,也是研究、利用數字地球資源的重要工具。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美國將虛擬現實技術用于數字化戰場的研究和作戰模擬訓練,并在武器設計,試驗中提供仿真環境。當前環境模擬已不限于軍事應用,凡是大型工程和建筑的設計、防災減災規劃、環境保護、城市規劃都需要進行實景仿真和行為(生存)體驗。由于它的可交互、可量測、可感知的特點,受到了經濟建設、國防、教育、科研和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視。1995年德國法蘭克福的城市規劃方案,1997年英格蘭明奇海峽大橋的設計都遭到公眾和議員的反對,只是設計者采用虛擬現實技術將建成之后的虛擬環境交給議員先生們“親身體驗”之后才獲得通過。

      在數字地圖(即地理空間數據)支持下,建立虛擬環境是地圖功能在數字化條件下自然的延伸,是制圖專業領域合乎邏輯的擴展。我國的地圖學界在90年代初就已經關注了這一發展的動向,并在虛擬地景、戰場環境仿真和“賽博城市”方面取得了有效的進展。

      2.3 知識發現與數據挖掘

      從地圖上獲得知識,得到啟發,這是盡人皆知的途徑,特別是地學家、軍事家的拿手本領。這種知識不僅是由圖例指明的,哪是鐵路、哪是河流等,更重要的是從用符號、圖形、色彩所表示的各要素的空間存在的關系上來獲得知識,發現問題和規律。這就是地圖的“潛信息”的意義。它們沒有畫在圖面上,得靠讀者去發現。這就是“視覺――心象――形象思維――創新”的認知過程,可視化就是要引發大腦中的這個過程。

      “潛信息”是地圖學的老概念,到了信息時代和數字地圖時代,就發展成“知識發現”的新概念。從空間數據庫中和從數據倉庫中探索新知識,其技術 *** 形成一門新的計算機應用數學分支,叫做數據挖掘(data mining)。這是從海量的、不完整的、模糊的、有噪聲的、隨機的數據中,提取隱含的,人們事先不知道的知識的 *** ,可形象地比擬為“從數據庫中挖掘財富”。其概念已大大超越了地圖學,也超越了地理信息系統,在計算機科學中也被列為新的探索領域。但是地理空間數據可視化 *** 又把知識發現、數據挖掘與地圖學、GIS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特別是面對地理空間數據,它的開發與挖掘都離不開人的空間思維的參與。知識發現是一門交叉性學科,涉及統計分析中的數值分析、數據處理和人工智能的知識獲取、模式識別、專家系統等多方面的基礎以及認知科學、可視化技術等新興學科。李德仁院士在國內最早開展數據挖掘的研究,從空間關系、幾何性質與屬性關系的算法與建模上做了深入探討,強化了GIS的分析功能與服務領域。

      國外近10年來在動態制圖與交互界面技術逐步成熟和普及的基礎上,陸續研究開發了很多知識發現的軟件,例如“Ex ploreMa p”(1992),"Project Argus"(1995),都用于統計數據的區域等值圖分析,通過調整算法而獲得分級、分類參數;“Map Time”(1996)是一個時間動態圖形分析工具;V ISSD(1990)是一個對多維數據分析的工具。在一些著名的圖形軟件如ArcView、Mapinfo和AV S中最新版本也都增加了知識發現和數據挖掘的功能。

      知識發現需要有一個扎實的研究過程和一定的基礎知識,能提出要解決問題的范圍,要對數據的狀況有初步的認識,然后研究算法,處理數據。這時,可視化 *** 就會起到重要作用,最基本的作用就是圖解驗證,進而選擇最恰當的視覺變量和圖解方式(地圖是最重要的選擇之一)表現出來,供研究者形成心象和視覺思維。可視化在這點上有些類似專家系統的性質,即它要解決的是無法或難于實現數學建模因而無法用數值計算機解決的問題。人腦的空間認知分析能力目前尚無法全部用計算機替代,因此可視化為知識發現提供有力的幫助。特別是現代動態制圖和交互制圖技術的完善,將有利于動態分析和多維分析 *** 的實現。作為十分權威的美國地理信息科學研究會(U CGIS)五年前發表的《地理信息科學優先研究領域》的報告中尚認為動態自然過程的建模與地圖學 *** 無關,而今天利用動態制圖與虛擬現實技術的可視化 *** 已能十分貼切地描述這一過程。重要問題是要認識到在當前科技發展迅速的時代,各學科的交叉與融合顯著地促進學科的發展,使它能在這個進步的潮流中發揮新的作用。

      2.4 空間數據質量檢測

      空間數據質量已成為空間數據庫建設和使用GIS分析結論的可靠性及各種可視信息產品質量的基礎性問題,日益受到重視美國是提出地理空間數據標準較早的國家它的《聯邦信息處理標準》(FIPS)出臺于1994年(137號),列出了5個必須評估數據質量的項目:來源(lineage)、位置精度、屬性精度、完整性(completeness)和邏輯一致性(logical co nsistency)。隨后,國際地圖學協會(ICA)的空間數據質量委員會又補充了兩項:語義精度(sema ntic accuracy)和時間信息(tempo ral info rmation),并作了詳細說明。90年代中期以后,在各種大型測繪學術會議上都列為專題進行討論,1999年,香港理工大學史文中教授專門組織了空間數據質量國際會議并列出了“不確定性的可視化”的專題。可視化是一種視覺比較技術,它將不確定性直觀地展示在用戶面前。

      可視化技術用于空間數據的質量檢測有其特殊的功效。以往,地圖是空間數據的主要載體,地圖是可視的,其圖解誤差有嚴格規定的限值,并可作直接目視位移檢查;測量誤差則有各工序規范的控制,實現全程的精度保障。當空間數據主要來自各種數據庫之后,建庫初期數據獲取的質量和精度尚無規范化的檢測手段,受硬設備及傳輸系統的影響也很大。對用戶來說,不可視的空間數據的可信度檢測就十分必要了,因為空間數據質量不僅影響信息分析與表示的可信度,而且會影響根據GIS提供信息所作決策的正確性。可視化在數字化條件下可以通過多種 *** 使用戶和數據質量溝通。一是將專題地圖的分析、表示 *** 用在空間數據的誤差分析上,其中既包括算法、建模,也包括用各種視覺變量將過程與結果表示在地圖和圖表上,這方面已有專著問世,如Guptill和M orrison主編的《空間數據質量原理》。二是對于從遙感圖象獲得的柵格數據,數據量極大,它們的誤差來自多種原因。對于這些不確定性,可以通過技術處理(如大氣改正、重復抽樣)來減小;另一些不定性的來源可以通過算法將它們模式化,如改變傳統1和0的象素賦值而采用模糊算子的分類 *** ,使屬性精度提高,用于土地利用分類。很多可視化的算法和圖形描述都已開發為商品軟件,在GIS系統和數據處理中得到了應用。三是利用虛擬現實技術使不確定性在一個三維環境中以浮點形式表現出來,并在與用戶的交互當中給予確定。這是美國加州大學的國家地理信息和分析中心(N CGIA)在N IM A(美國的軍事測繪機構)的支持下展開的新項目,目的是以這種誤差的可視化 *** 來測試人的因素。

      3可視化的模型理論

      我們來談談可視化的模型理論問題。在空間數據可視化的處理當中,不論是以地圖、電子地圖的方式還是以虛擬環境的方式來實現,都存在一個可視化的真實程度的問題。這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技術問題;不僅是地圖的老問題,也是賽博地圖的新問題。這就是:可視化是所描述的對象的模型。這個對象可以是一個理論,一個過程或一個客觀實體。

      模型是對客觀事物的簡化反映和抽象,是為了發現和了解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和基本規律。但與模仿對象完全相同的模型是沒有的,假設做到毫無差別,模型也就失去了意義。因此我們不能期望可視化的結果能描述對象的一切方面。但是模型可以反復使用,可以改變建模參數描述各種可能的情況,特別是給使用者提供一個排除各種“噪音”的理想的形式結構,以便更快地理清思路,獲得知識。這些優點使得利用模型來研究對象的模型法成為科學研究的一種基本 *** 。

      我們首先從認知科學的角度來討論真實性的含義。人的視覺信息獲取機制是概括的和拓撲的。它要求我們將那些多余的細節去掉而保留,甚至強調那些與研究目的有關的主要內容。以保證使用者可以更快捷地認識對象,例如一個地區的總貌或一個事件的過程及其環境,這是一種科學概念上的真實。可視化并不是一種簡單的“圖化”過程,因為,能使人產生新知識的數據才具有“信息”的價值。數據并非信息,知識才是信息,藝術與科學都是如此。按照一般理解,照片記錄是最真實了,但一張照片,比如人像為了證件,航片為了偵察判讀,但是要想在一張照片上認真地找出象一幅繪畫或一座雕像所表現出的那種確定而又清楚的關系,簡直可以說是不可能的。

      這是因為,照片提供的原始圖象,并不一定是所描述對象的最本質、最重要的描述。例如光影遮蓋了重要的部位,更無法表達內部結構對外部形態的影響。在科技領域,一種技術上所用的照片必須能提供準確的比例和視角,能提供表面的起伏和差異,必須標明單位比例和各部分之間的距離等等;在藝術領域,藝術家并不想把對象原原本本地復制下來,他要做的是再現對象的某些重要形態特征,以此來表現一種精神上和感情上的內涵。因此,有明確目的的圖像才是對客觀現實更真實的反映,這就是藝術的價值,也是科技圖像包括生物素描圖、地質寫景圖、醫學解剖圖,特別是地圖的視覺信息價值。

      我們以地圖的制作為例來做一證明。將航空照片改繪為地圖是測繪學的經典技術。為什么要增加這道工序而不把航空照片拿來當地圖用,就是因為地圖與照片相比,可以將地面諸現象加以分類,強調重要的物體,用符號突出表示;可以將照片上沒有的內容如地名、境界線加繪在上面;可以在地圖上增加定量指標,將對地面的整體認知和數量指標相結合以強化對地區的認識等等。地圖的這種科學概括 *** ,也就是當今建立可視化圖像必須注意采用的 *** 。

      從技術狀況來看,影像的動態顯示處理需要大容量、高速度計算機的保證。例如一幅法國SPO T衛星單波段影像,其數據量就達30M B上下,若用來構成虛擬動態場景,并隨觀察者的 *** 移動而不斷改變畫面,這是目前計算機難于承受的數據處理工作。這就迫使我們提出一系列的數據壓縮、細節分層(LOD)等算法和“貼圖”的技術來建立動態可視化地形環境。從這點來看,它與上述圖形認知理論要求對可視化圖像實施概括與簡化的要求是一致的、同向的。就是今后計算機能力提高了,有可能靈活自如地處理地面影像,我們也仍然需要采用適合視覺與認知要求的原則,構制適人化的、模型化的可視化圖像。

      這樣說,并不是忽視地面影像如衛片、航片的重要作用。它們仍然是專家、學者研究地面情況的之一手資料,是科學判釋、遙感分析、地面偵察、測繪制圖的最重要的信息源。

      空間數據可視化的模型概念是:它是創造性的描述而不是純客觀的反映;它是客觀世界的模型而不是其本身;它是作者創意的結果,體現了設計思想,而不是被動的拷貝。這種思想已在最近出版的一些可視化軟件中體現了出來。

      從這個視點來看,將可視化的多維信息空間稱為賽博地圖以對應于以往的傳統地圖是很有意義的。

      4結論

      可視化既然是相對于數字化提出的,它就是為“人”提出的,是為發揮人思維能力的創造性,為了體現人/機關系中人的主導地位而提出的。因此它既是一種新的技術,也是一種藝術。法國作家福樓拜說:“科學與藝術在山腳分手,在山頂會合”;而李政道認為21世紀就是兩者會合的頂峰,他還說:“科學和藝術是一個硬幣的兩面,誰也離不開誰。”(1995年李政道倡導的《科學與藝術研討會》北京)。可視化的提出,如此受到重視就是因為它符合科技發展的潮流。地圖學中科學與藝術的關系爭論了一百多年,時而藝術占上風,以瑞士的英霍夫為代表,他的地圖作品被當作藝術佳作收藏于國家博物館;時而技術占上風,因為它靠精密的儀器來生產。地圖也是一種可視的產品,當年大多數地圖學家堅持的地圖不應該有藝術成份的觀點又悄悄淡化,因為他們看到了在強調可視化的條件下,圖形思維又受到了重視,地圖的作用不但不會受到數字化的冷淡,反而借助于地圖設計工作中培養起來的創造性思維,在空間數據可視化的過程繼續發揮更大的作用。

      可視化的目的是為在人機結合的環境中實現以人為本提供條件,這也是受到重視的重要原因。當70年代后期計算機參與作戰指揮,提出“指揮自動化”的口號后,各國的指揮官們曾一度不知所措,面對數字化戰場,方案和戰法都交給計算機去做,指揮官坐在一旁等待勝敗的計算結果。可視化提出后這一問題變得十分明朗。指揮官可在交互的、數字戰場可視化條件下,指揮作戰,機器作為助手協助指揮官工作。戰場環境仿真及作戰模擬均起到了重要作用。可視化的作用在其它領域也大體相似。

      可視化為發揮人的創造性思維也起到重要作用。可舉一個歷史上“可視化”引起創造性思維的例子。韋格枘(A.L.Weg ener,1880-1930)大陸漂移學說的產生。他是看到地圖上大西洋兩岸海岸線的極其相似,才引發了在1912年首次提出這一假說的,當時并未得到科學界的認可。隨后由于地磁學、地質學、古生物學的不斷證明及布拉德(E.S.Bullard,1907-)20世紀60年代用計算機對兩岸圖形進行的符合計算,才終于逐步被大家接受。這是見圖而成思,如果沒有全球地圖,也不會引發他的創見,如果沒有他作為天文學家和氣象學家的知識基礎,也不會引起深入思考。早在1620年,哲學家F.培根已經看出大西洋兩岸形態的吻合,但也未能引發進一步的探索,也許是17世紀地圖上新大陸輪廓尚不十分準確的緣故。這個例子也應作為知識發現的實例。

      現代的GIS更大的貢獻就在于,在一個系統環境中既提供了啟發邏輯思維(建模、分析、計算……)又提供了啟發形象思維(可視化、地圖、圖表……)的引擎并能將二者密切的結合,從而為啟發使用者的創造性思維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這也就作為本文的結論。


      客服微信號碼

      客服微信號碼

      客服微信號碼

      客服微信號碼

      留言咨詢
      提交留言

      您將免費獲得

      • 全面診斷

        您將獲得專家對您公司申請資質所需條件的全面診斷服務,我們不同于傳統代辦公司,僅是提供一些通用的,淺顯的建議

      • 找出疏忽點

        我們在了解您公司的基本情況之后,將挖掘出您公司目前不利于資質申請的疏忽點,還將詳細說明您在申請資質時應當改善的確切的事項。

      • 分析需求

        我們通過豐富的從業經驗,結合目前的實際情況,確認好符合您實際經營情況的資質需求。

      • 定制方案與報價

        對您的需求深入了解后,將結合您公司目前的情況,我們將為您量身定制一份資質代辦方案及報價單。

      獲取方案

      ×
      請設置您的cookie偏好
      歡迎來到資質參謀
      我們希望在本網站上使用cookie,以便保障本網站的安全、高效運轉及服務優化,有關我們使用cookie的更多信息,請點擊查看了解更多。
      接收Cookies
      決絕Cookies
      国产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久狼|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区爱AV|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 国产亚洲精品AAAA片APP| 亚洲xxxx18| 亚洲人成电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大片免费观看| 亚洲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特级aaaaaa毛片| 亚洲第一精品电影网| 亚洲视频手机在线| 亚洲精品国产专区91在线| 亚洲精品国产福利片| 亚洲日韩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二三区伊人久久|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网站| 国产日本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ass亚洲**毛茸茸pics| 亚洲 欧洲 日韩 综合在线| 中文文字幕文字幕亚洲色|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牛牛| 亚洲熟妇无码八V在线播放| 在线亚洲高清揄拍自拍一品区| 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熟女在线| 亚洲精品动漫免费二区| 久久无码av亚洲精品色午夜| 亚洲Av无码国产情品久久 | 337p欧洲亚洲大胆艺术| 91精品国产亚洲爽啪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蜜芽亚洲国产AV| 亚洲欧洲精品国产区| 激情综合亚洲色婷婷五月APP |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俺去了| 亚洲不卡AV影片在线播放| 国产91精品一区二区麻豆亚洲| 亚洲精品国产字幕久久不卡|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天堂 |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