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4日,自然資源部召開了“自然資源部構建統一的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工作推進情況新聞發布會”。發布會提到,自然資源部于2020年1月17日印發了《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構建總體方案》,一是提出了包括地表基質層、地表覆蓋層、管理層自然資源分層分類模型;二是確定了包括基礎調查、專項調查、常規監測、專題監測、應急監測在內的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三是安排了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數據庫建設、分析評價和成果應用五項工作內容。由此掀開了自然資源統一調查監測的序幕。
一、調查監測成果的社會共享與廣泛應用是自然資源統一調查監測的根本目標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做出的《 *** 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并要求“加快建立自然資源統一調查、評價、監測制度”,“加快建立健全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統籌協調管控制度,統籌劃定落實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等空間管控邊界以及各類海域保護線,完善主體功能區制度”,“健全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體系,這三項要求形成了邏輯嚴謹、內容完備的三駕馬車式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
自然資源統一調查、評價、監測是這套體系的基礎。無論建立管控制度,還是過程控制、責任追究,必須以事實為準繩,讓數據說話,因此,首先應當了解自然資源的現實狀況,掌握本底數據。調查、評價、監測承擔著這樣的使命。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自然資源統一調查、評價、監測成果必須社會共享。生態文明建設需要 *** 、企業、社會公眾共同參與,這意味著調查監測的成果必須為社會各界共享,作為“本底”支撐空間規劃編制、開發利用活動管控,支撐生態保護實現程度的評價。調查監測成果的全社會共享,在國民經濟建設各個領域的充分應用,有利于凝聚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共識,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合力,這是自然資源調查監測的根本目標。
發布會指出,自然資源部將推進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成果在 *** 各部門之間的共享機制建設,積極支撐各部門的日常應用需求,同時建立發布機制,在調查監測工作完成后,涉及社會公眾關注的成果數據或數據目錄,履行相關的審核程序后,統一對外發布,滿足社會公眾的廣泛需求。這一系列措施是調查監測成果社會共享和廣泛應用的基本前提,十分必要。
二、信息化是成果共享與應用的必由路徑
在人類進入信息時代的今天,信息和信息技術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數字化、 *** 化、智能化正在成為社會運行的主要模式。黨的十九大緊扣時代脈搏,前瞻性地做出了“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部署。隨著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和全民數字化生活的發展,數字空間已然成為與社會發展物理空間并行的平行空間,因此,數字化也必然是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成果的主要表現形式。事實上無論是第二次土地調查、地理國情監測,還是第三次國土調查,都是以全數字化方式推進實施的,《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構建總體方案》也將調查監測數據庫建設作為調查監測的主要任務之一。通過信息化手段支撐調查監測成果共享與應用將是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徑。
通過信息化手段支撐調查監測成果的共享與應用,需要解決三個方面的需求:一是拿得到,二是看得懂,三是方便用。如何實現拿得到、看得懂、方便用,與《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構建總體方案》幾乎同時出臺的《自然資源部信息化建設總體方案》,給出了明確的解決方案,即構建自然資源“一張網”、三維立體自然資源“一張圖”、統一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及其之上的“三大應用體系”。據了解,這套體系已基本建成,正在根據具體需求進一步優化完善。這一工程是自然資源管理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基建”。
自然資源“一張網”實現了自然資源系統內部的 *** 聯通,為自然資源系統各單位提供調查監測成果服務;實現了與互聯網的隔離交換,為社會公眾提供調查監測成果數據服務;正在推進與國家電子政務外網、國家電子政務內網的聯通,為 *** 相關部門提供調查監測成果服務。此為“拿得到”。
自然資源三維立體“一張圖”在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成果的基礎上以數字高程模型數據為基底,融合基礎調查、專項調查和各種監測信息,集成了自然地理格局、自然條件以及國土空間規劃、自然資源管理等相關數據,直觀地展現了自然資源客觀狀態和真實場景。此為“看得懂”。
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建立了匯聚和管理調查監測成果在內的“一張圖”數據的技術機制,一方面提供直接瀏覽、下載調查監測成果的功能,一方面提供了在線調用調查監測成果的多種服務接口,另一方面還提供了多種基于調查監測成果的分析功能,大幅降低了社會各界應用的開發強度。此為“方便用”。
三、信息化支撐調查監測應在可信、好用上下功夫
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成果應用領域十分廣泛,應用場景多種多樣,應用人群千差萬別,應用形式豐富多彩。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成果不同于一般的數字化成果,其空間特性決定了數據組織形式復雜,數據使用技術門檻高。為使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成果適應各種應用情形、各種知識背景人群,切實發揮基礎性“底圖”作用,需要研究數據組織、存儲、計算、應用等一系列關鍵技術,數據終端普適、海量計算、數據產品生態培育、安全可信尤為重要。
終端普適。因為用戶人群千差萬別,各自的 *** 條件和設備多元異構。一方面設備的基礎系統和指令集各不相同,另一方面 *** 和設備的性能千差萬別,需要按照“木桶理論”,盡可能降低對 *** 和終端設備的要求。既需要加強調查監測成果服務對設備的兼容性,亦需要在數據訪問、數據查詢、數據傳輸、屏幕繪制等方面不斷創新,提升效率,充分利用云計算、大數據、圖形繪制與渲染、三維可視化、網格技術和服務器端的計算能力,降低對終端設備性能的依賴。
海量計算。空間數據的應用分析具有計算密集特點,數據量大,計算量大,多種多樣應用場景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不同于科學研究和工程計算的實時應用,用戶時延要求高,需要構建一套高性能的計算 *** 和計算能力,在硬件計算能力的基礎上不斷優化模型算法。
產品培育。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成果是十分重要的時空大數據,應用領域廣泛,需求多樣,潛在價值巨大。要充分實現調查監測成果的潛在價值,在用戶主動挖掘和自然資源管理部門主動制作數據產品的同時,應當眾籌群智,充分利用社會力量。發布會強調要鼓勵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利用調查監測成果開發研制形式多樣的數據產品,滿足社會公眾的廣泛需求,這一決策意義重大。培育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成果共享應用的生態,是更加充分發揮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成果作用的重要途徑,也是需要重點發力的方向。
安全可信。 *** 安全是互聯網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成果共享與應用特別是互聯網上面向公眾的共享與應用面臨兩個首要問題,一是被高度關注的熱點數據容易引起 *** 攻擊,面臨嚴峻的 *** 安全風險;二是作為權威的基礎性“底圖”,必須保證終端用戶能夠獲取可信數據。這就需要綜合運用防火墻、密碼、區塊鏈、審計監控、病毒防治等相關技術,在數據存儲、傳輸、應用等方面采取強有力的安全保障措施,加強數據防篡改、防抵賴和溯源的處理,防止數據被破壞、病毒感染、非授權訪問、拒絕服務攻擊。
總之,充分共享應用的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成果必將為生態文明建設發揮不可替代的基礎作用;信息化技術也必將為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成果共享與應用發揮不可替代的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