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一點半,辦公室的燈還亮著,一場視頻會議正在召開。金屬框眼鏡下,66歲的林琿一雙眼睛炯炯有神。他和團隊正在繪制“活”的疫情防控動態地圖。
什么是“活地圖”?借助地理信息科學空間分析與模擬技術,不僅可以鎖定患者的地理位置,還可獲取患者的活動軌跡并預測未來疫情傳播情景……“地圖”為科學精準防控疫情提供了決策依據。作為國際著名的地理學家、江西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院長,林琿和地圖打了40多年的交道。從青絲到白發,從筆尖描繪地圖到衛星遙感地圖影像,從求學美國、執教香港到回歸家鄉……林琿說,他的青春就是寫在一幅幅地圖上。
林琿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時光回轉。1986年,林琿來到美國攻讀博士學位,彼時,他是布法羅大學地理學系唯一的中國大陸學生。一次偶然聊天,學校一位美國教授說道:“地理信息系統這個學術圈,只有北美、部分歐洲和澳大利亞。”林琿被這句話深深影響,決心創立屬于中國人的地理信息學術組織,1992年林琿教授與伙伴們發起成立了全球華人之一個地理信息領域的專業協會?D?D國際華人地理信息科學協會(CPGIS),近30年來致力于推動海外華人與中國內地的科研合作與中國地理信息產業的發展。如今,這個協會不僅成就了林琿成為聯合國科學院首批院士、英國社會科學家院士,也造就了許多中國科學院與其它科學院的院士。
1993年,香港即將回歸祖國,初到香港中文大學任職的林琿建立了CPGIS香港聯絡處。面對辦公室墻上掛起的中國地圖,林琿思考著海峽兩岸四地的地理學者的交流與合作模式。基于此,林琿組織了首次海峽兩岸遠程教育課程“地球信息與永續發展”,由來自內地、香港和臺灣的陳述彭院士等11位知名學者授課,而這也是全球華人開展的之一次遠程地理信息系統課程;1998年以來,他每年都和海峽兩岸的朋友們共同組織“海峽兩岸城市地理信息系統學術論壇”,推動兩岸四地城市地理信息系統學術交流與應用示范。2000年,林琿在香港高校內建立了之一個“國字號”科研單位―國家遙感中心香港基地,并建成了由國家科技部與香港特區 *** 創新科技署共同支持的香港衛星遙感地面站,舉辦粵港澳大灣區高校與 *** 部門參加的環境遙感論壇,推動多方合作開展跨境環境安全的國家科技部“支撐計劃”項目,成為推動香港與內地科技合作的“墾荒牛”。從香港回歸祖國開始,林琿就多次組織香港中文大學和臺灣大學的學生到內地考察,從絲綢之路到長江三峽,從東江源頭到向香港送水的“東深送水工程”,從環鄱陽湖自然與文化遺產到贛南老區的振興,林琿希望香港學生了解自己祖國的過去與今天。
林琿
林琿將自己的學生比作是科研路上的“同行者”。他在獲得香港中文大學社科院更佳研究導師獎時感言:“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常常會感到渺茫與寂寞,我很幸運地有一批批的學生陪伴我,讓我一路走來不太寂寞,反而充滿期待。”
腳蹬黑筒靴,手拿探測儀,身穿下水服……在海南,林琿教授的博士生張鴻生正在測量紅樹林下的植物群落信息。“運用多源遙感監測技術,能夠更加準確高效地了解紅樹林的植物群落和生態環境,鑒別紅樹林的本地物種和外來物種。”張鴻生告訴記者,紅樹林對于抵御海嘯、臺風具有重要作用,而地理信息科學技術能夠將監測效率大大提高。“以前需要人工測量,現在用各種遙感監測技術輔助,可以節省大量人力物力。”張鴻生口中的遙感監測技術,是林琿團隊研發出的一款計算機數據分析技術,在我國南方紅樹林監測應用廣泛。
*** 使用地圖的水平也反映了它的現代化管理水準,精細化管理需要地圖。“這些是易出現滑坡泥石流的區域。”馬培峰指著地圖上的紅點解釋道。預警地質災害,測量地面沉降,判斷基礎設施安全……這些年,林琿和他的團隊,帶著雷達遙感圖像監測系統參與了港珠澳大橋建設、廣東地質監測、青藏鐵路沿線凍土研究……他們的足跡遍布祖國的大江南北。
林琿
在學生的心目中,林琿教授的授業方式也十分“活”。從教28年來,林琿教授培養了50余名博士生與近50名博士后研究員。他十分注重培養學生對社會動態的關注以及人文情懷。
有一次,博士生張帆和林琿閑聊時,談及地理環境與個人感知的關系,“學問不能只在論文上,要從社會需求和人文關懷出發,把握高端科技在國民經濟重大發展中的落腳點。”這句話,林琿不僅講給張帆聽,更是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受林琿教授的啟發,博士生張帆也將研究方向定位虛擬地理環境與社會感知。這一研究方向也得到了業內人士的高度評價。
這樣的故事并不少,而這種對于社會發展的使命感,也影響著他一批又一批的學生,投身到祖國的建設中來。
2019年,林琿選擇回到家鄉江西,建設江西一直縈繞在他心頭。實際上,在正式回到江西師大就職前的20年間,林琿一直在參與家鄉的建設工作。他回鄉執教也是對出身江西萍鄉的恩師陳述彭院士的承諾。陳院士在林琿出國留學之前殷殷囑托:“江西的發展離不開對鄱陽湖的研究,離不開地理信息科學的支持!”20年間,在機構和學科建設方面,林琿不僅擔任江西山江湖綜合治理辦公室的顧問,且親手推動江西師范大學鄱陽湖濕地和流域教育部實驗室的落地,在江西師大建立地理學科一級博士點……
說起未來的規劃,林琿早已胸有宏圖:在圍繞鄱陽湖做好本地特色研究的基礎上,最為緊要的是提升研究的國際化水平與跨學科發展。2019年下半年,林琿為江西師大引進外籍教授、接收留學生,推動國際期刊《計算城市科學》落戶江西師大,同時主持建設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南昌分中心。而在跨學科層面,建議成立地理學部和大數據科學與空間計算研究所,將與地理學科研究相關的計算機、歷史、城市建筑 等其他學科通過學部方式整合起來從而做強做大。
做了四十年地圖的林琿如今多了一個新身份――江西省科普大使,他在江西省地圖上標出了他的新目標:走遍江西100個縣市區的100所重點中學,向更多的中學生科普地理信息科學。“我們中國人講究做人做事要及時、到位。而現代地圖就是能夠把時間和空間完美地集成一體作為載體記錄表達和分析的平臺……”
走出江西師大附中科普講座禮堂,林琿步履堅定。未來,他的人生要繼續刻畫在地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