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馬刺丁其人
札馬刺丁,又名丁慎之,元代天文學家、地理學家、制圖家,西域 *** 人出身。元代史籍中所指的“ *** ”,指從中亞等地來中國的 *** 教信仰者的通稱,即當時波斯地域人氏。他精通西域文字、 *** 天文、歷算、地理、制圖、儀器制造。
札馬刺丁塑像
札馬刺丁在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前就受到了重用。忽必烈1260年即位后,札馬刺丁任職司天臺,測天文、定歷法。他思考縝密,計算精當,頗受贊許。1267年,他依 *** 歷法編獻的《萬年歷》被忽必烈下令頒行,成為元代之一次正式頒布全國通用的歷法。同年,他在元大都建立觀象臺,先后制造“西域儀象”。
札馬刺丁曾經去過伊利汗國。伊利汗國(1256―1335年),蒙古帝國的四大汗國之一,是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之子旭烈兀所建,位置大約在今日中亞南部至西亞一帶。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札馬刺丁去伊利汗國之時,規模宏大的馬拉格天文臺已經建成,那里掌握了當時世界上更先進的天文技術,還有藏書四十萬卷的圖書館。札馬刺丁作為一個星占學家,他肯定去到了馬拉格天文臺參觀、取經,并且從伊利汗國帶回了大量地圖資料。也有專家認為,札馬刺丁曾服務于著名的馬拉格天文臺。
至元八年(1271年),元朝在上都建立起之一個“ *** 司天臺”官署,首任提點(臺長)是札馬刺丁。由于建臺有功,札馬刺丁至元十年(1273年)被提升為秘書監負責人,掌管典籍、圖書和皇家檔案等并兼轄司天臺。
在此期間,札馬刺丁制造天文儀器,編纂歷法、地志,成為將 *** 天文歷法成就全面引入中國的之一人。1267年,他向元世祖忽必烈進獻了7件天文地理儀器:“咱禿哈刺吉”(托勒密式黃道渾儀)、“咱禿朔八臺”(托勒密式長尺)、“魯哈麻亦渺凹只”(測量太陽過赤道時位置的儀器)、“魯哈麻亦木思塔余”(測量太陽過子午線時位置的儀器)、“苦來亦撒麻”(天球儀)、“兀速都兒刺不”(星盤)、“苦來亦阿兒子”(地球儀)。其中地球儀與現在的地球儀非常相似,也是圓球形,地球儀三分陸地七分水,畫江河于其上,以小方格作為里程的比例。
據文獻描述,他的地球儀“畫作小方井”,應為經緯線。由此可見,札馬刺丁當時已將 *** 制圖技術引入中國,推動中國的地圖技術初步由記里畫方的傳統 *** 向經緯度 *** 過渡。他制造地球儀的時間比德國地理學家馬丁?貝海姆早了225年。
1271年,札馬刺丁任司天臺提點,1273年,他又以司天臺提點充秘書監,1285年纂修元朝全國性地志后命名為《大一統志》,1287年他以集賢院大學士中奉大夫行秘書監事,1288年負責纂述《地理圖志》一書,在地圖測繪方面作出了貢獻。
傳入中國的 *** 天文地理圖籍
元朝皇帝忽必烈曾將巴格達和開羅兩城的科學家所著的天文學書引入中國。在大量 *** 天文地理學者東來的同時,一些 *** 天文地理書籍也隨之傳入中國。
在《元秘書監志》中錄有“ *** 書目”195部,這些書有一半是“天文地理之書”。秘書監珍藏的檔案文獻,有地理輿圖、陰陽文書、公務文書,還包括蒙古西征時從 *** 帶回的大量 *** 地志。元秘書監還收藏保管了數量很大的地理輿圖檔案。蒙古軍隊占領南宋都城臨安后,統治者下旨命令大臣將南宋遺留的地理輿圖交由秘書監收集和保管。
編修《大一統志》,繪制《天下地理總圖》
1286年,元世祖忽必烈采納了札馬刺丁進言,并命令他和奉直大夫、秘書少監虞應龍等負責搜集郡邑圖志并將之編修成書,書名為《大一統志》。
《大一統志》從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起修撰,到大德四年(1300年)成書,共有四百八十三冊,計七百五十五卷。后因又繼續得到云南、遼陽等處的材料,遂進行了增補,在大德七年(1303年)完成,編寫成六百冊,計一千三百卷,前后共經十八年之久?!洞笠唤y志》編訂成書后,遍藏于秘府,可惜的是,全書散佚,今僅存殘本。
札馬刺丁主持纂修的《元一統志》,繪有彩色世界地圖《天下地理總圖》。1342年,時任秘書監著作郎王士點、著作佐郎商企翁合撰的《秘書監志》記載,元朝皇帝曾下旨要求各行省廣泛搜集并要及時上報所收集到的地理輿圖檔案,為編纂《至元大一統志》提供原始素材。
在《大一統志》修纂初期構想中,就有要繪制“集萬方圖志而一之”的大型世界地圖,這幅《天下地理總圖》由札馬刺丁主持編繪纂,其范圍“無外之大”。《秘書監志》記載,《大一統志》不僅繪制了這幅彩色的“天下地理總圖”,同時在每一分卷的卷首,繪有彩色地理小圖,還收有西域 *** 等地方的地圖,這些域外地圖,顯然是札馬刺丁從西域引進的。
在編修《大一統志》時,札馬刺丁收集的資料不僅有以前各朝的地理資料,還有中亞、波斯以及 *** 地區的西域“ *** 圖子”。中世紀的 *** 人,已經用準確的經緯度測繪彩色地圖和世界地圖。札馬刺丁將 *** 人繪制地圖的 *** 以及 *** 人繪制的地圖帶到了中國。札馬刺丁本人手里就有“ *** 圖子”,還有“隨處城子里頭有的地理圖子文字”即圖說。
現存《大元大一統志》殘卷,已經了無地理輿圖的蹤跡,但《秘書監志》的文字中多次提到了繪制地理圖,并提及修纂時設置彩畫地理圖匠,遴選編寫人員繪畫各卷卷首小圖。如曾任福建仙游縣文學椽的方平,在大德七年還被委任彩畫地理總圖?!洞笠唤y志》書成之后,秘書監仍為纂錄天下總圖聘請博學之士繪制。《大一統志》的這批地理彩圖無疑是完成了的,但是這些地圖隨著全書的散佚,現存《大元大一統志》殘卷中,已經不見地理圖的蹤影。
明朝使用了元朝地圖資料
明朝推翻元朝后,對 *** 天文學與地理學等科技遺產,采取了學習、繼承的態度。洪武十六年(1383年)五月,翰林院檢討吳伯宗奉旨為《譯天文書》撰序,講述了一段重要史實。
吳宗伯撰《譯天文書序》手稿
吳伯宗在這篇序中提及,在洪武元年(1368年),大將軍徐達率領軍隊攻入元大都,獲得了元朝朝廷所藏圖籍、書文數萬卷,全部運到南京,當時還發現這些書中有數百冊用 *** 文所寫,無法看懂。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召見 *** 官員海達兒、阿答兀和 *** 大學者馬沙亦黑、馬哈麻等,要他們翻譯這些西域天文地理的書籍。
明朝廷所收“圖籍、經傳子史”,包括了《元秘書監志》所述 *** 書籍中的部分天文地理書籍,也應包括秘書監纂修《大一統志》時繪制的地理圖。元朝的這些天文地理資料,到了明代還在應用,說明這一批宮廷保存的資料仍具有較高的使用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問世的著名《大明混一圖》圖上所有的原漢字地名,在清代康熙年間均被貼上滿文紅簽。這說明,此圖一直收藏于宮廷內府。也可以判定,《大明混一圖》是一幅明朝朝廷官方繪制的地圖,它一直保存在宮廷中,應該是在皇帝的關注甚至直接命令的產物。
《大明混一圖》無疑參考、采納了元朝留存的地圖資料。有些學者認為,《大明混一圖》國內部分,依據朱思本的《輿地圖》繪成,非洲、歐洲和東南亞部分,依據李澤民的《聲教廣被圖》繪成,而印度及地圖北部等國外部分,可能是依據札馬刺丁的地球儀和彩色版《天下地理總圖》繪制。
我國學者汪前進、劉若芳對《大明混一圖》進行專門研究后,將此圖的成圖年代判定為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1389年前后,正是朱元璋關注元朝朝廷所藏圖籍、書文的那一時期,官方在這時繪制新朝地圖,參考前朝留下來的地圖資料,自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因此,札馬刺丁率元秘書監繪制的《天下地理總圖》,以及《至元大一統志》每路卷首必用的那批地理小圖,此時肯定仍在大明宮廷秘藏。也幾乎可以斷定,它們勢必入了繪制地圖者的法眼,成為《大明混一圖》最重要的底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