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灣商業觀察》施子夫
4月24日,北京第四范式智能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第四范式)再次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繼上一次遞表剛過去僅半年,由于今年三月內未通過聆訊,第四范式前一次申請轉為失效。
拉長時間線來看,2021年8月13日、2022年2月23日、2022年9月5日,第四范式都曾向港交所發起上市沖擊。飽受虧損之痛的第四范式,這一次會能如愿嗎?
01
標桿用戶凈收入擴張率逐年遞減
第四范式成立于2014年9月,官網顯示,公司提供以平臺為中心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并運用核心技術開發了端到端的企業級人工智能產品,致力于解決企業智能化轉型中面臨的效率、成本、價值問題,提升企業的決策水平。
經營期間,第四范式的收入主要來自先知平臺及產品和應用開發及其他服務。
根據遞交的招股書顯示,先知平臺及產品主要向用戶提供終端用戶服務器上安裝的軟件使用許可,以及在服務器或其他相關硬件上預裝了先知軟件的一體化解決方案兩種方式。
應用開發及其他服務包括根據用戶需求利用先知平臺開發定制化的人工智能用和為企業優化市場活動提供支持的人工智能精準營銷服務。
從2020年至2022年(以下簡稱,報告期內)第四范式的用戶數目從2020年的156名增長至2022年的409名,年內標桿用戶數目從47名增長至104名,每名標桿用戶的平均收入從1230萬元增長至1790萬元。
穩定增長的新用戶也為第四范式帶來了明顯的業績提升。報告期內,公司實現收入分別為9.42億元、20.18億元、30.83億元,同一時期毛利率也在不斷遞增,分別為45.6%、47.2%、48.2%。
從收入分布來看,報告期內,第四范式來自先知平臺及產品的收入分別為6.19億元、10.15億元、14.92億元,占當期總收入比重分別為65.7%、50.3%、48.4%,呈逐年下滑趨勢;同期應用開發及其他服務實現收入分別為3.23億元、10.04億元和15.91億元,分別占當期總收入的34.3%、49.7%和51.6%。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期內,第四范式標桿用戶的凈收入擴張率分別為167%、140%和126%,最近三年放緩明顯。
相較于前一次IPO,此次招股書中第四范式還提及,2023年3月,公司推出了SageGPT,一個專為業務場景設計的企業級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具有多模態互動能力及企業級人工智能工具特性。?????????????????????????
4月26日,第四范式首次向公眾展示了大模型產品“式說3.0”。第四范式創始人、CEO戴文淵公開表示,“C端產品已經逼近用戶體驗的上限,而B端的企業級軟件往往是個十分復雜的執行系統。目前這些B端軟件極為復雜的交互體驗,以及復雜性帶來的極低開發效率,恰恰為生成式AI留下足夠大的重構和改造空間。”
闖入GPT賽道的第四范式能否利用好此次的技術風潮?公司自身在大模型產品方面的競爭力有幾何?針對上述問題,《港灣商業觀察》聯系了第四范式相關人士,未能收到回復。
02
行業常態化下,三年虧損超40億元
作為一家人工智能軟件公司,第四范式也不可避免的需要面對長期虧損的困境。
報告期各期,第四范式年內虧損分別為7.50億元、18.02億元及16.53億元。最近三年的時間,公司已累計虧損達42.05億元。
對于產生虧損的原因,第四范式在招股書中表示,主要由于為開發及增強解決方案和技術棧而產生的研發開支;為提高品牌知名度和擴大用戶群而產生的銷售及營銷開支;支付雇員的以股份為基礎的薪酬;以及授予投資者的若干非經常性優先有關的贖回負債的利息開支。
報告期各期,第四范式的研發費用分別為5.66億元、12.5億元、16.5億元,分別占當期總收入的57.3%、55.3%及48.8%;銷售及營銷開支分別為2.48億元、4.55億元和4.12億元,分別占當期總收入的24.1%、17.7%和13.1%;一般及行政開支分別為2.46億元、5.42億元和5.28億元,分別占當期總收入的12.7%、8.6%和8.1%。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共擁有1917名員工,其中包括1420名研發人員,占全體員工的約74%。
艾媒咨詢CEO張毅對《港灣商業觀察》表示,“AI行業虧損是常態。主要由于研發成本高、銷售表現時間較長,導致企業被迫處于增收不增利的狀態。同時,目前市場上AI產品的差異化不明顯,導致企業紛紛通過壓低價格提升銷售量,最終整個行業失去定價權。”
第四范式也在招股書中表示,公司未來獲得額外資本的能力受制于許多不確定性,包括未來業務發展、財務狀況及經營業績。倘公司無法獲得足夠的資本以滿足自身的資本需求,公司可能無法執行增長戰略,而公司的業務、財務狀況及前景可能會受到重大不利影響。公司可能會于未來繼續產生重大虧損,可能較往年度增加,且可能無法實現或維持盈利能力。
03
長期融資回血,現金流難言樂觀
從成立至今,第四范式一直依靠融資“回血”。不僅如此,由于缺乏自身造血能力,第四范式的現金流情況也并不樂觀。
根據企查查app顯示,從2015年至2021年,第四范式共經歷11輪融資,融資方包括紅杉資本、創新工廠、眾為資本、渤海產業投資基金、越秀產業基金、基石資本、松禾資本以及包括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在內的五大國有銀行。
現金流方面,報告期各期末,第四范式的應收賬款分別為2.63億元、7.78億元和14.93億元;總負債分別為31.99億元、66.97億元和81.80億元;流動資產凈額分別為15.41億元、43.39億元和33.67億元;經營活動所用現金凈額分別為4.53億元、7.7億元和7.80億元;年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分別為10.52億元、12.93億元和13.27億元。
不難看出,在過去三年,第四范式的應收賬款和經營活動所用現金凈額都在大幅攀升。不僅如此,截至2022年12月底,公司總資產約為67.19億元,總負債達到了81.8億元。龐大的資金缺口,對于第四范式而言是個不小的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第四范式對于上市有著極其密切的饑渴癥,這也跟投資人條款有關。今年1月15日,第四范式與股東最新簽署的一份補充協議披露,如果在2023年12月30日以前未能完成上市,將會觸發大多數股東恢復行使撤資的特殊權益,這一截至日期此前為2023年6月。
據第四范式招股書顯示,投資者(D+2系列融資中的投資者海南元風尚除外)獲授慣常特別權利,包括但不限于優先購買及共同出售權、反攤薄權、清算權、撤資權、信息權。
2021年7月,有關方簽署協議終止除撤資權外的所有其他特別權利。2021年8月,第四范式公布之一次港股IPO申報稿,撤資權也終止。
然而,撤資權存在制約性“復活”條款,第四范式需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上市,否則自動恢復效力。具體包括,申請失效且第四范式并未在失效后三個月內提交重新上市申請;第四范式撤回上市申請;第四范式上市申請未或批準;在D系列融資完成后48個月內或終止協議簽署之日起18個月內(以前述兩項孰前者為準),第四范式沒有完成上市。
此次IPO,第四范式計劃募集所得資金凈額將用于在未來三年內加強公司基礎研究、技術能力和解決方案開發;建立品牌及進入新的行業領域;需求戰略投資和收購機會,從而實施長期增長戰略,以開發解決方案并擴展及滲透所覆蓋的垂直行業和一般企業用途。(港灣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