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 中國基金報記者??莫琳
2023年4月,生物醫藥產業融資環比大增53.74%,讓人一度以為生物醫藥的春天要來了……
然而在二級市場上,投資者們正在經歷黎明前的至暗時刻。截至5月12日,24家已發布2023年一季報的A股醫藥研發外包服務上市藥企中,雖然有16家實現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但是只有4家企業凈利增長超過50%,相比去年行業平均增長超70%的水平,顯然作為生物醫藥產業風向標的CRO領域業績普遍承壓。
不少企業表示,業績承壓的原因是客戶融資到位推遲,需求下降,新項目數量減少所致。
數據顯示,在經歷2022年融資斷崖式下跌之后,今年一季度,國內生物醫藥領域融資再度同比下跌57%。客戶融資不到位,引發新藥研發需求下降,進而導致CRO企業的營收放緩,多米諾骨牌式的坍塌是否預示著國內生物醫藥行業的增長是否已經到了天花板?近日,在多個產業峰會上,該問題也引發了機構投資人、上市公司高管的熱烈討論。
投資趨于冷靜
行業增長還未到天花板
在2023中國產業資本峰會上,元禾原點合伙人趙群認為,受政策、二級市場等多因素影響,生物醫藥行業經常會經歷“去泡沫”周期。未來,生物醫藥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全球,都是非常好的發展方向。
國壽股權投資公司的董事總經理陸海認為,過去三、四個月,投資人看的項目多,但是出手卻不多,投融資金額同比大幅下降,但是這并不表明投資人對未來是悲觀的。事實上,市場正在回歸冷靜期,而生命科學的周期是一個長周期,短暫的波動回歸理性,重新對市場,包括對企業,產品重新估值的體系,作為投資人應該是積極并且冷靜。
在第三屆紅杉全球醫療健康產業峰會上,凱萊英醫藥集團聯席執行官楊蕊表示,中國制藥行業正在經歷的資本寒冬,對醫藥研發生產外包行業的發展帶來一些干擾,使得行業出現了調整,但行業調整后會走向分化,那些真正有技術或者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仍然會迎來更強勁的發展勢頭。
晶泰科技董事長溫書豪表示,歐美巨頭藥企們還在增加研發投入中,這會繼續推動醫藥研發生產外包行業蓬勃向上發展。醫藥行業的發展雖然短期內會受到市場影響,但從長遠看,行業屬于剛需性產業,追求生命健康是人類永恒的話題。醫療技術迭代升級發展,會推動醫藥行業的發展,同時也會給醫藥研發生產外包行業帶來新的藍海發展機會。
“過去幾年,新冠疫情這種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出現,引發了資本對醫藥的關注,醫藥行業創新出現了新的需求,帶動了醫藥研發生產外包行業的增長。但與疫情前相比,整個行業還處于良性增長態勢中。跟國際上相比,我國的企業體量還不夠大,目前仍需要進一步做大做強,在國際上才能掌握話語權。”昭衍新藥副總裁、臨床事業部總經理顧靜良說。
出海或是新機遇
在上述峰會上,多位業內人士認為,與國際相比,在人才、技術、成本控制上,我國的醫藥研發生產外包行業競爭優勢仍很突出。
但是在融資下降、需求下降的現狀下,CRO們應該如何破局?
在顧靜良看來,企業不要只局限于在國內市場發展,應該朝著更大的舞臺即海外市場發展,因為后者對醫藥研發生產外包的需求更大。
近年來,在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下,我國創新藥在加速上市,但整個銷售規模尚小。有數據估算,國產創新藥的市場規模可能在五六百億元范疇。藥品創新具有高投入、高風險、周期長的特點,而銷售規模過小,會影響到藥物回報,進而不利于整個醫藥行業創新。因此,如何推動國產創新藥“出海”、拓展國際市場,變得更為迫切。這對于醫藥研發生產外包行業而言,同樣是發展機會。
“我們能不能幫助生物科技公司在全球開展臨床試驗,為它們制定可靠的全球臨床試驗方案,助推它們企業順利‘出海’,這值得關注。同時,醫藥研發生產外包企業自身也需要提升能力。”Novotech中國區總經理劉寒松表示。
“隨著大家談‘出海’,怎樣才能讓創新藥企的產品順利‘出海’?除了幫助制定合理的臨床試驗方案外,在藥物早期研發階段、藥物靶點選擇上,醫藥研發生產外包企業也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進行賦能,因為這也關系到后面的臨床試驗方案是否會成功。”集萃藥康CEO趙靜說。
此外,溫書豪還談到人工智能是一個未來比較顛覆性的技術,將會給不同產業帶來新的動力和活力。“在生物醫藥這個產業,技術發展非常快,可做的靶點、發現的速度會快很多,最近(我們)和沈院士一起開發了一個新的技術,會帶來新的開源。此外,我們用人工智能也好,用機器人,把藥物研發的創新和試錯成本進一步降低,這意味著有更多的原創科學家去創業,會催生很多新的生物科技公司,這會帶來很大的增量市場。”他進一步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