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貝殼財經?
5月5日,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之一次會議上,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成為研究的問題之一。
同一天,國常會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的意見,并稱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是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抓手,有利于形成協同創新、人才集聚、降本增效等規模效應和競爭優勢。
今年以來,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頻被提及。4月28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其中指出,要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既要逆勢而上,在短板領域加快突破,也要順勢而為,在優勢領域做大做強。
對此,多位專家學者接受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全球主要經濟體經驗和我國經濟發展實際情況證明,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先進制造業既具有時代意義也具有緊迫性。政策頂層設計屢次強調上述問題,傳達出發展現代化產業體系和先進制造業的決心,制造業現代化或成為未來十年產業政策核心。
01
防止脫實向虛,
要構建以實體經濟為主導的產業體系
5月5日,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強調,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關系我們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要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適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要求,保持并增強產業體系完備和配套能力強的優勢,高效集聚全球創新要素,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對此,會議劃出幾個重點——要堅持以實體經濟為重,防止脫實向虛;堅持穩中求進、循序漸進,不能貪大求洋;堅持三次產業融合發展,避免割裂對立;堅持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能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堅持開放合作,不能閉門造車。
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教授、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杜傳忠指出,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建立在實體經濟基礎上,即構建以實體經濟為主導的產業體系,支撐實體經濟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對現代化經濟體系起到非常強的支撐、帶動、引領作用,并且為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提供強大動力。其次,為加強內外循環和雙循環相互促進提供有力支撐。此外,這是主動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有效應對新一輪國際產業競爭的戰略選擇。
此次會議還提及,完善新發展階段的產業政策,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戰略性資源支撐以及大力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等內容。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王金照近日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上指出,目前全球產業政策回歸勢頭強勁,我國要更加重視產業政策。產業政策關鍵在于如何用得更精準,在實施過程中要建立一個科學論證、公開透明和績效評估的機制,把資源引導到應該發揮作用的領域,特別是在創新和新產品的前期應用支持領域,以及產業鏈上下游協調上。如果把資源有效利用起來,我們的產業能力會得到極大提升,這對制造業的發展升級、現代化體系建設、現代化進程都會起到很大支持作用。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史丹也在同一場合表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點領域可以歸納為六方面,包括集中攻關,突破“卡脖子”技術;提振制造業;協調制造業和生產 *** 業比例;加快產業融合發展,提升現代服務業能級;保障能源安全;做強產業鏈供應鏈。
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副主任魏際剛指出,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可從完善產業體系、優化產業結構、增強創新能力、鞏固可持續發展能力和提升國際資源整合能力等方面推動。
他進一步表示,要圍繞制造業重點產業鏈,找準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薄弱環節,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攻關,保證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確保國民經濟循環暢通。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全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全速發展新興產業,超前部署未來產業。
魏際剛認為,要構建集高效農業、現代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優質高效服務業、未來產業于一體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提升傳統產業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綠色低碳、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
02
制造業轉型攻堅: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5月5日,國常會審議通過關于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的意見,會議提及要把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擺到更加突出位置,堅持全國一盤棋,引導各地發揮比較優勢,在專業化、差異化、特色化上下功夫,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要統籌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新興產業培育壯大,促進技術創新和轉化應用,推動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壯大優質企業群體,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工業經濟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徐建偉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制造業是我國經濟穩定增長的基本盤、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主導力量、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優勢長板。
作為世界之一制造業大國,我國制造業在規模體量、結構體系、路徑模式、開放合作等方面取得顯著成就,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不斷夯實、積累日漸深厚。
徐建偉認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關鍵是要做到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之一是優結構,推動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協同發展,做好存量的改造提升和增量的培育壯大,保持增強產業體系優勢。
第二是強主體,以“鏈主”領軍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等為重點打造世界一流的優質企業群體,深化企業間的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合作,形成強大發展合力。
徐建偉進一步指出,還要促轉型,全面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在補短板、強基礎、降成本、增效能上取得突破,構建制造業競爭新優勢。另外,還要建集群,依托東部沿海地區、長江經濟帶等重點地區和優勢產業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提升產業集群的分工協作水平、國際競爭能級和發展彈性韌性。增強制造業對優質資本、先進技術、高端人才等的吸引力、匯聚力,夯實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
數據顯示,我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其中制造業規模已連續13年居世界首位,是全球范圍的“制造大國”。
從國內經濟發展來看,2022年我國全部工業增加值突破40萬億元大關,在GDP占比達到33.2%,起到了宏觀經濟大盤的壓艙石作用,其中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27.7%。
去年底,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4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顯示,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占13個、高端裝備領域占13個、新材料領域占7個、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領域占5個、消費品領域占4個、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占3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