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亓寧
伴隨ChatGPT火速躥紅,國內銀行也躍躍欲試,部分大行發布以ChatGPT為代表的大語言模型,還有多家銀行宣布接入百度的生成式AI對話產品“文心一言”,引發了業內對于銀行數字化轉型的新一輪思考。
從已經披露的銀行財報來看,盡管去年銀行業面臨多重經營挑戰,但在金融科技領域的投入規模依然很大,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的16家上市銀行去年科技投入就超過1700億元,科技人員占比進一步提升。
不過去年多數銀行科技投入增速呈下降趨勢,銀行間的分化現象依然嚴重,尤其對于中小銀行來說,在資源稟賦較弱、試錯成本較高、經營壓力更大等背景下,數字化轉型投入產出比至關重要。記者采訪的多方人士均表示,數字化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相融合是大勢所趨,中小銀行面對困境一方面可以聚焦產品創新等細分領域,另一方面可以借力第三方科技企業提高數字化轉型效率。
銀行金融科技投入大手筆
記者據已披露的上市銀行2022年年報不完全統計,去年有數據可查的6家國有大行、8家股份行、3家城農商行共計投入科技資金約1761億元,其中僅六大行就投入接近1166億元。
具體來看,工商銀行以262.64億元金融科技投入領先,建設銀行(232.9億元)、農業銀行(232.11億元)、中國銀行(215.41億元)科技投入也均在200億元以上,交通銀行、郵儲銀行分別以116.31億元、106.52億元緊隨其后。
股份行中,招商銀行是唯一一家金融科技投入在百億元以上的上市銀行,去年相關投入同比增長6.6%達141.68億元,中信銀行、興業銀行金融科技投入在80億元以上,浦發銀行去年科技投入突破70億元。已披露財報且有據可查的城商行、農商行中,北京銀行以24.52億元科技投入領先。
從科技投入占營收比重來看,各類型銀行占比普遍維持在2%~5%之間,目前僅交通銀行科技投入占比超過5%達到5.26%。
除了投入真金白銀搞研發,科技團隊也是科技創新的關鍵。國有大行中,工商銀行去年末金融科技員工達到3.6萬人,占公司員工總數比例為8.3%,數量和占比均居首位,其中數據分析師超過7700人。此外,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招商銀行科技人員也在萬人以上,交通銀行科技人員雖不及6000人,但占員工比重較高,為6.38%。
整體來看,銀行業科技投入和人員占比整體仍在上行,但隨著數字化從多點突破向深入發展邁進,加上去年行業營收普遍面臨增速放緩甚至負增長,多數銀行科技投入的增長速度有所下降。
以工商銀行為例,該行去年科技投入增速為0.91%,較2021年增速9.1%明顯回落;建設銀行科技投入則罕見負增長,較去年的235.76億元下降1.21%。從經營情況來看,二者去年營業收入均出現不同程度下降。交通銀行則是少有的科技投入逆勢猛增的銀行,去年增速32.93%較2021年的23.6%明顯提升。
股份行也有類似趨勢,比如浦發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去年科技投入增速分別為4.49%、6.6%、29.65%,較2021年的17.34%、11.58%、30.89%有所下降。平安銀行科技投入則減少了6.15%。城商行中,北京銀行去年科技投入占營收比重較上年提升0.2個百分點達到3.7%,但其中研究開發類投入8.4億元,同比增速56%,較2021年的142%回落。
中小銀行數字化轉型急需破局
與科技投入、研發人員增長一致的,是銀行數字化轉型的突飛猛進。從前臺到中臺、后臺,從產品到系統、渠道,“數字化”在各行財報中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不論是對公、零售業務,還是金融市場風險控制,多數銀行均在加大數字化能力建設。
尤其面對當前火爆的AI大模型,銀行業也火速試水,有銀行推出類ChatGPT的大模型應用,有銀行宣布接入百度的“文心一言”,也有股份行趁勢推出基于ChatGPT創作的親情信用卡(附卡)文案。有機構分析,銀行坐擁垂直行業的高價值量數據,在相關AI大模型落地方面優勢明顯。
波士頓咨詢金融機構專項中國區負責人何大勇認為,此次ChatGPT熱潮,的確增加了銀行業對智能化的焦慮感,當前銀行業在數字化轉型方面,“既要補以前信息化的短板,又要補移動化的短板,還要在開發方面迅速連接生態伙伴”。
但相比大型銀行在追趕智能化潮流方面的敏感性,不少中小銀行尤其是城商行、農商行還停留在彌補短板階段。在下沉市場競爭加劇的背景下,資金、人才不具備優勢,試錯成本更高的地方銀行亟須提升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產出比。
從去年財報數據來看,營收增速下滑是銀行業普遍問題,尤其在息差壓力方面,去年降幅超過20基點的主要以地方中小銀行為主。何大勇指出,盡管數字化對銀行盈利的貢獻并沒有顯性指標,但其中的益處已經超出預期,疫情以來尤為明顯,馬太效應下中小銀行壓力較大,亟須改善數字化發展模式。
中小銀行如何突破困境?中國科學院院士鄭志明日前在第六屆中國金融科技創新大會上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數字化賦能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是大勢所趨,中小銀行應該跳出傳統范式,從細枝末節抓起,結合自身在下沉市場的敏感性優勢,重點創新金融產品。
不少機構指出,借助外力也是當下中小銀行實現高效數字化的重要選項。中國銀保監會黨校原副校長、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正局級監事陳偉鋼也對記者表示,很多中小銀行因為資金、人才資源短缺,加上所對應的客戶群體對數字化需求較低,因此數字化轉型動力不足。他建議,未來在省聯社等農信系統統籌的基礎上,中小銀行可以借力第三方科技企業,量身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數字化系統。
何大勇建議,中小銀行應該利用好自身存量優勢,一方面增加存量客戶黏性,提升高回報率業務占比,在保證生存的基礎上,為數字化轉型提供更充足的支撐;另一方面,要實事求是,避免盲目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