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標示語言標準研究
網格GIS體系結構是網格GIS的核心技術。在構建網格GIS體系結構中,將存在大量的中間件(Middleware)及智能主體(Agent)。那么在異構系統之間與系統內、中間件與中間件之間、中間件與智能體之間、智能體與智能體之間以及 網格服務與應用程序之間將如何進行空間信息描述、共享、交互、存儲、傳輸等,是地理標示語言 (geography markup language,GML)作用與應用所在。2003年1月0GC推出了GML3,目前,GML得到許多機構及公司的大力支持Moracle,Gal-dos,MapInfo,CubeWerx等。GML將是GridGIS交流與對話的語言,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蔡少華等提出了GridGML的概念。
空間信息的語法語義規范協議是 GridGIS集成中信息互操作的基礎,在信息觀點中,為了實現互操作,兩個系統必須是信息模型可互操作的,即為了實現信息模型互操作,兩個系統必須在語法和語義上可互操作。
1.語法互操作——如果兩個系統中流動和 被處理的信息使用相同的結構,則兩個系統在語法上可互操作。
2.語義互操作——如果兩個系統對流動和被處理的 信息有共同的語義理解,則兩個系統在語義上可互操作。
![](/zb_users/plugin/erx_Weixin/img/zzcm1.jpg)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語法互操作性是通過信息模型定義的公共結構模式來實現的。ISO19100系列標準中的模型是基于通用要素的模型,它可以表達各種類型的要素,所有的要素表達均具有相同的結構。為了實現不同要素類型之間的語義互操作,要素類型目錄中不同要素類型定義之間還要能夠相互匹配或映像。有關這種信息模型的互操作性問題沒有在本國際標準中給予規定。
ISO開放分布式處理參考模型中的信息觀點描述了在系統中流動,以及在系統中處理的信息。它強調語義信息的結構,特別是存儲在數據庫中和在系統組件之間通信的信息。信息觀點是使用信息模型來描述的。這個信息模型通過定義對象、對象的屬性以及對象之間的關系,來定義系統中所使用信息的結構和語義。
信息觀點還考慮了信息處理的語義。每個特定服務需要通過操作來定義它的語法接口,通過對操作含義與合法順序的描述來定義其語義,后者是通過操作的前后狀態、對象約束語言中的常量以及UML狀態圖來完成的。
來源:開源地理空間基金會中文分會
來源鏈接:https://www.osgeo.cn/post/1ce8f
本站聲明:網站內容來源于 *** ,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