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與地圖有著密切的關系。首先各種類型的地圖是GIS的主要數據源。同時,GIS通過迭置處理又產生了各種類型的主題圖。在地圖提供GIS作為數據源時,需要了解地圖的比例尺、成圖時間、數據含量及其精度。在GIS產生主題圖時,需要以專業要求為依據。
由于GIS與地圖,特別是常規地圖,有著密切關系,在此將GIS與常規地圖的相同點、區別點(包括其特點)作如下的討論。
地圖與GIS在表現形式上的相同處在于:以點、線、面或柵格方式記錄與描繪現實世界;地理實體用符號、顏色、文字技巧描述,表示三維空間結構。
傳統的測繪產業以模式化技術手段貫穿始終。隨著科學的發展與技術進步,這種傳統方式不能滿足社會需要。理由是:以往測繪圖紙的更新一般為20~30年,而高速發展的現代化社會極易受到自然界變化的強烈沖擊,因此,為了使地圖資料適應社會需要,能快速采集、更新和提供,就非走GIS的道路不可。
![](/zb_users/plugin/erx_Weixin/img/zzcm1.jpg)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過去基于紙張介質的測繪信息傳輸方式己不能適應許多工程部門及改革開放的需求,提供方式應轉變為數字、模擬兩類信息產品。由于人口增加,社會需求增長及環境不斷惡化、資源緊張等種種問題,使現代經濟建設的規劃、決策顯得比以往更具難度、更需要全面統計數據。按地理空間分布的數據,反映動態過程的數據,做基于多種數據聯合的運算處理、模擬分析及快速制圖,這也只能通過GIS實現。
常規測繪產品(印刷圖紙)存在的缺點主要有:
(1)原始內容依比例尺而壓縮,為使圖面清晰易讀,許多局部細節被綜合和損失,地物屬性受到幅面載荷量的限制,不可能全面、歷史地反映和描述。
(2)所載內容是模擬量,而不是數據量。若要提取一些元素和其它專業信息以及空間數據組合,進行數據分析處理時,往往難以實現,且代價很高,不易于做定性、定量的分析與評價(而這又恰恰是決策的重要環節)。
(3)傳統的手工制圖產業生產周期長,圖面信息是靜態的,現時性不能維持,不易更新且重復勞動量大,不經濟。這種生產方式巳不適合于計算機時代的發展與要求。
(4)載體易破壞,變形較大,不便保存。
(5)受圖幅精度的限制。
(6)受地圖分幅限制,給圖幅接邊處的分析帶來不便。
來源:開源地理空間基金會中文分會
來源鏈接:https://www.osgeo.cn/post/16efd
本站聲明:網站內容來源于 *** ,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