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文中(1994)按數據處理過程分析了數據誤差的累積過程。他將地形圖的誤差分為以下五類:
- 地形圖的位置誤差。
- 地形圖的屬性誤差。
- 時域誤差。
- 邏輯不一致性誤差。
- 不完整性誤差。
將數據轉換和處理的誤差分為:
- 數字化誤差。
- 格式轉換誤差。
- 不同GIS系統間數據轉換誤差。
最后介紹了利用GIS的數據進行各種應用分析時的誤差:
- 數據層疊加時的冗余多邊形。
- 數據應用時,由應用模型引進的誤差。
這些誤差分類對于了解誤差分布特點、誤差源和處理 *** 、產生誤差的特點有很多好處。歸納起來,數據的誤差主要有四大類,即:幾何誤差、屬性誤差、時間誤差和邏輯誤差。數據的不完整性是可以通過上述四類誤差反映出來的。事實上檢査邏輯誤差,有助于發現不完整的數據和其他三類誤差。對數據進行質量控制或質量保證或質量評價,一般先從數據的邏輯性檢査入手。例如,橋或停車場等與道路是相接的,如果數據庫中只有橋或停車場,而沒有與道路相連,則說明道路數據被遺漏,而使得數據不完整。在這種情況下,需要確定誰的精度更高。屬性誤差的例子如界限兩旁的屬性類型相同。同一類生態環境條件下,早發生林火的地區植被長勢比晚發生林火的區域差,是時間誤差的例子。
微信號:MeetyXiao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來源:開源地理空間基金會中文分會
來源鏈接:https://www.osgeo.cn/post/1dce6
本站聲明:網站內容來源于 *** ,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