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有的GIS中,屬性數據只是用于檢索和査詢,或進行簡單的統計,難以深入分析,難以發掘隱含在其中的模式和規律。在眾多項的屬性 數據中,有時將幾個屬性項的屬性數值加以綜合,構成一個具有某 領域特定意義的新屬性項新屬性值。這種綜合不是綜合前屬性數據 值的簡單反映,也不是它們的孤立 *** ,而是經過某領域研究人員 深思熟慮的綜合分析,用數量表示某領域問題的綜合概念和結果特征。在國家科委“九五”攻關項目“緊缺礦產資源開發評價系統”中,我們對研究區進行合理網格大小劃分后,利用GIS空間分析功能,求得每個網格單元的各地層、巖體、脈體的面積及相應的面積百分數,各斷裂的長度、方向等眾多的屬性數值;在此基礎上,我們用具有 特定意義數學模型計算出三個綜合屬性值,分別為相對熵、斷裂的 優益度和中心對稱度;用相對熵來考査圍巖蝕變組合特征與礦化的關系,而在以構造為主要控礦因素的內生礦產中,用斷裂的優益度來評價 每個網格單元是否有利儲礦,再用中心對稱度來研究和圈定古火山機構、小型等軸狀隱伏侵人體等具有放射狀斷裂體系的環形構造。
數據融合的概念始于20世紀70年代,但其迅速發展是進入90年代以后。最初以軍事應用為目的的數據戡合技術現今亦用于工業和農業。如我們在開發國家科委“九五”攻關項目“緊缺礦產資源開發評價系統” 中就引進了數據融合技術來融合GIS的屬性數據,進行地質異常單元的 圈定與評價,并利用GIS對空間數據強大的顯示功能,顯示其結果。地學數據是典型的多源空間數據,它們的量剛不一、形式多樣,既有定量數據,又有定性文宇描述數據。因此在數據融合前,必須統一量剛、把定性數據定量化,然后篩選出獨立、有用的變量 (包括綜合變量),選擇相應的數學模型(包括定量模型、定性模型和定量定性混合模型)和模型單元,確定地質異常臨界值大小,根據它對未知單元進行異常圈定和異常評價,最后利用GIS其顯示結果。通過GIS空間疊加分析與對其屬性數據值的預處理、篩選、數據融合,再利用GIS管理、顯示,就可使其結果的應用范圍與利用價值大大提高。
總之,GIS為人類由客現世界到信息世界的認識、抽象過程以及由 信息世界返回客觀世界的利用改造過程的發展和轉化,創造了空前良好的條件和環境。
來源:開源地理空間基金會中文分會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來源鏈接:https://www.osgeo.cn/post/1d06a
本站聲明:網站內容來源于 *** ,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