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適計算”的思想最早是1991 年Mark Weiser在 《Scientific American》的“The Computer for the 21st Century” 中提出的,強調把計算機嵌入到環境或日常工具中去,讓計算機 本身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讓人們注意的中心回歸到要完成的 任務本身。普適計算是信息空間與物理空間的融合,在這個融合 的空間中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透明地獲得數字化的服務。普適計算 希望將數不清的廉價嵌入式計算設備廣泛分布在我們生活、工作 環境的周圍,無聲無息地為人們提供服務。其中“隨時隨地” 是指人們可以在工作、生活的現場就可以獲得服務,而不需離開 這個現場而去端坐在一個專門的計算機面前;這也是普適計算的 英文中Ubiquitous 或Pervasive 的含義,即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
MIT 的普適計算研究計劃命名為Oxygen 的原因也在此。隨著 計算機、通信等技術的快速發展,普適計算已成為計算機、通信及信息科學的研究熱點和新的發展方向。目前比較著名的 普適計算研究項目主要有M IT 的Oxygen Project、CMU 的 Aura Project、伊利諾伊州大學GaiaProject、加州大學伯克利 分校的Endeavour Project、華盛頓大學的Portolano Project、伊利諾理工學院的Hawk Tour Project、美國國家標準技術局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NIST) 的Smart Space Project、歐盟資助的Disappearing Computer Project、IBM 的Dream space Project、Microsoft的 EasyLivingProject、H P 的Cool Town Project等。
另一方面,普適計算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目前 國際上已經形成了每年召開的Ubicomp和Percom兩個普適計算 國際會議系列。此外以其他形式召開的普適計算會議也已多 達數十個,同時國際上也已經發行了《Personaland Ubiquitous Computing》 和《IEEE Pervasive Computing》兩種專門針對普適計算的期刊。那么針對地理問題的研究,能否將普適計算的思想引入地理領域,發展“普適地理計算”呢?本文也著重思索,希望回答有關普適 地理計算存在和發展的諸多問題,也是對普適地理計算可行性的 初步思考。
1.什么是普適地理計算?
(1)對“普適”的理解:普遍存在、普遍適用。
![](/zb_users/plugin/erx_Weixin/img/zzcm1.jpg)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2)對“計算”的理解: 計算主義認為,宇宙是可計算、知識可計算、 智慧可計算。雖有反對意見,但目前還是 以此為目標演進的;
(3)普適地理計算 1.基于個體的地理計算模式 一種與時間、空間和運動狀態無關的新型地理工作、研究模式
2.有無必要開展“普適地理計算”
地理問題有別于其他學科問題的一個根本特征就是其空間性。 地理問題的空間性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其一是空間分布性, 即地理問題發生于特定的空間環境中,并隨著時間發展而演變。 地理現象通常是巨大的,空間覆蓋占據著較廣袤的范圍,并且 在被占據的范圍內,不同的位置,也可能存在不同的狀態或 屬性,這意味著完整的觀察地理現象需要在空間上大范圍跨越, 緯度地帶性和垂直地帶性都是這個特性的表現;其二是空間移 動性,很多地理現象或地理過程通常是空間運動的,并隨著空 間位移,呈現出不同的運動規律和變化態勢,如龍卷風,這就 要求對此類地理現象和地理過程的觀察同樣需要觀察者在空間 上持續的移動。因此,地理問題具有時空分布、空間移動等 特性。從某種程度上講,地理問題的研究需要一種與其時空 特性相適應的的研究 *** 和工作模式。
3. 普適地理計算的研究基礎
我們可以對現行的空間信息技術從另一個角度進行反思,來考察 普適地理計算的可行性。事實上,人們一直嘗試使用計算技術對 我們生存的地球及其中的要素實施可計算化,在一定程度上實踐 著可計算地球、可計算宇宙的思想。
(1)3S技術:數據獲取層次的可計算 RS:將地表覆蓋、地理過 程以柵格化的形式記錄、表達、計算;GIS:將地球和人地關系轉換成符號化的點、線、面、體,基于 拓撲、屬性來計算; GPS:計算、定位并追蹤現實世界中的人 -地位置屬性,
(2)虛擬技術:數據展示和分析的可計算 虛擬現實/虛擬地 理環境/數字地球/數字城市/數字流域:將現實世界轉變成虛 擬世界,虛擬世界以數字化的形式來管理、展示、分析、模擬現實世界,進入虛擬空間中的“人-地”都是可計算的;
(3)物聯網:個體地物的可計算 為各種類型的地物添加可通訊、可計算的單元,使之具有可連接、可控制、可分析的信息屬性,對個體實施可計算的定位、監控分析,任何地物都是這個可計算 的“網”中的節點,將先前的物流黑箱變為透明。
(4)移動 *** :個人的可計算 *** (包括Internet和Mobile Network),尤其是移動 *** ,使 用者在使用移動設備的時候,無形中為自己增加了隨時隨地可計 算的屬性和功能,形成了可計算的人,移動 *** 這個物理載體和 平臺,同時承載著社會層次的社會關系 *** ,也是唯一一個可與 人的社會關系 *** 對等的 *** ;社會關系 *** 是實時存在的,Intern et無法實時存在。因此,個人的社會關系 *** 是移動 *** 的子集,以數字形式表達的移動 *** 同時也使得社會關系 *** 可計算。在這個 *** 中,個人是整個可計算 *** (物理 *** 、社會 *** ) 的一個節點和計算單元。
最后,人的行為也被計算或被可計算了,千百年來,人的記錄 方式是筆和紙,方式是書寫,而今被鍵盤、鼠標代替,方式是敲擊鍵盤;存儲方式也從紙、羊皮變成了磁盤、U盤等。因此,普適地理計算 是在某種程度上存在的,只是現行的研究是從某一個側面、某一個 視角展開,而這些研究彼此互通的,是可以作為一個整體存在的。
4. 普適地理計算的基礎和研究核心
我們認為,普適地理計算的基礎是可計算人地關系。 將計算融入 到“人”和“地”的空間中,強調計算的無處不在,地理問題研 究的核心——人地關系,將兩大對立成員(人和 地)都賦予可計算的屬性,在計算層次的表現即為普適地理計算,同時保留人地平等、和諧的關系。 可計算人地關系至少包括兩個 方面的含義,其一為現實可計算人地關系,其 二,虛擬的可計算人地關系,其三現實和虛擬混合下的可計算人 地關系。我們可以以圖示的方式來展示這些關系。同時,在現實和虛擬空間中,使用“計算”建立溝通,將二者整 合起來研究,這也是普適地理計算的另一層含義。
5. *** 是普適地理計算的基本屬性
*** 是實現普適地理計算的基礎和基本屬性,在普適地理計算 框架下,每一個計算單元都是這個 *** 中的組成部分,而且計 算單元不再是孤立的、單獨的,而是在一定的語義和上 下文環境下存在的,是可接收其他單元的信息,同時也可共享 本單元信息的。在這個巨型 *** 中, *** 則是普遍存在的,這種 *** 可能是實實在在的物理 *** ,如通訊 *** 、傳 感器 *** 、物聯 *** ;也可能是隱含在物理 *** 中,因節點和 節點之間信息連接和傳輸引發的關系 *** ,如人的社會關系 *** ,以及基于社會關系 *** 之上的知識 *** 、智慧 *** 等。因節點與節點之間的關系是變化的,因此, *** 具有自演化的 特性;因每一個節點都是可計算的, *** 也應該是可計算的,或者說某種程度上表現出可計算、可推演的特性;
6. 普適地理計算中“人”的作用和地位(可計算的人)
人的參與包括現實中的人的參與,也包括在虛擬空間中的人的 參與。 人的參與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其一,作為被研究者參與,也就是說,人是地理過程中的組成部分,可計算的 人是影響地理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與參與的地(可能是現實的 地也可能是虛擬的地)一起實現計算過程;其二,作為研究者 參與,不參與地理過程,但從局外人的角度研究地理 過程; Good Child提出VGI的出發點也就是希望將每個市民(個體) 都變成傳感器,去收集空間位置相關的信息,并將其在強調個人 參與的Web 2.0 *** 上 對其他個體共享。我們可以這樣理解:VGI是一種針對地理信息 收集的公眾參與,這當然吸收了一部分公眾參與、自發式參與的 思想,但也提出了將每一個參與者變成傳感器、信息收集器的觀點,隱含有將人類個體轉變為可計算單元的意思。相比于傳統的使用RS等大尺度自上而下的獲取數據的方式,是一種 自下而上的觀點。 我們在先前的研究中 ,也針對移動技術與地理問題研究學習的一致性,討論了使用移動 設備為學習者賦予計算單元的屬性,構建與時間、空間和運動狀態 無關的新型體驗式地理學習/教學模式,這也 具有一定的普適地理計算的思想。
7. 普適地理計算的過程
(1)科學的普適地理計算過程 科學的普適地理計算往往表現為 各種類型的實驗:基于普適思想的現實地理實驗;基于普適思想的虛擬地理實驗,如虛擬地理環境中的虛擬地理實驗;基于普適思想的混合地理實驗。 當然虛擬的實驗可以參與到現 實的實驗中來,當現實的部分實驗不具備被 實驗的基礎時,可使用虛擬地理實驗來代替;而現實地理實驗也 可作為虛擬地理實驗的一個起始或初始參數,在虛擬地理實驗中 計算,得出規律,上升到知識;
(2)普適地理計算是辯證的、發展的、循環的、有層次的 計算 是有尺度的,由現實世界的物質、能量向計算空間的信息轉換的 過程,就是一個采樣的過程,換句話說,定量化 是將現實世界區分為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兩種類型,確定性和不確 定性是在一定相對意義的尺度層次下的。人們從對現實地理環境 定性描述中抽取經驗性參數和判斷,形成定量的模 型或公式,在虛擬地理實驗中經過定量的模擬,對結果重新認知、升華形成新的定性知識,基于該知識再加入新的假設和判斷,反饋于現實,再由實驗模擬,形成認知循環。
正如錢學森指出的,“當你定量解決了很多很多問題……以后,你有一個概括的提高的認識了,這又是從定量上升到定性了。自然,這個定性應該是更高層次的定性認識了,因此定性和定量 的關系,是認識過程的一個描述,循環往復,永遠如此。 很多 地理工作者的努力,事實上也是希望把復雜的地理過程,“經過歸納(數理統計)、演繹(數理方程)、類 比(相似準則)建立非線性、復雜性、相似性、區域性、時序 性的地理方程,把地理學及地理科學變成可計算、可預報、可回溯的科學”。
算法主義(Algorit hmi *** )強綱領認為從物理世界、生命過程直到人類心智都是算 法可計算的(Computable),甚至整個宇宙也是可計算的或 由算法(Algorithm)支配的 。雖然,這種強綱領為很多人所不贊同,但我們可以反過來考慮,就像一個整體,我們可以根據我們的認識,將其分為確定的 (可計算的)和不確定的(暫時無法計算的)兩部分 ,然后根據我們確定的去計算、推演,逐漸的認識不確定部分,將不確定部分轉換為確定部分,當然確定的部分也可能轉換為 不確定的部分,也就是說,普適地理計算通所有“計 算”一樣,是在一定階段有局限的,但總體是趨向于認識的、確定的、深入的,擴大確定性,減少不確定性,并逐漸逼近 客觀真實,這也就是普適地理計算的發展模式,是辯證的 、發展的,與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規律也是一致的。 在認識 深化的前提下,不確定性也可轉換為確定性,加入定量化計 算的框架,計算也由此深化,其尺度也跟著變化。在此基 礎上,普適地理計算的過程是一個循環的過程,通過無限逼近、縮小不確定性,從而使得計算的尺度或層次逐漸深化。
8.知識、規律總結的過程:協同研討
計算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獲取知識,更深入的認識世界、了解 世界。但地理問題是復雜的,地理系統是一個復雜巨系統,錢學森曾經指出,地理科學問題的解決需要不同領域專家的 共同參與。但這些領域的專家或在不同的國家,或在不同的 地區,因此他也指出,“事實上,這些專家聚集在一起是很 困難的”。MacEachren也指出,地理學的問題,無論是學術研究、工程實踐、還是地理教育,在本質上都是 一個群體協同工作的過程。因此,普適地理計算由“計算”上 升到“知識”的過程,為了使這一過程更客觀,更全面,需要一個決策群體行為,需要群體的協同研討。基于普適地理計算的思想,我們認為這種協同研討也應該是 普適的,即在任何情況下,在現實空間中、在虛擬空間中、在靜止狀態下、在運動狀態下都可以開展的。
9. 關鍵技術
- 云計算體系:普適地理計算中的巨量數據、信息、知識的管理與處理;
- 高性能通訊 *** :普適地理計算中海量數據、信息的傳輸與中轉;
- 基于中間件和WebService的異構數據、異構信息融合及沖突控制;
- 用戶友好的HCI模式:普適地理計算終究是為“人類”服務的,是為了人類更全面、更好的認識客觀世界服務的,需要一個自然的HCI接口、界面及相關的理論支撐;
- 上下文感知和智能空間:實現無處不在的計算和交流
- 信息捕獲和感知技術:將客觀的世界采樣為可計算世界的基礎;
來源:開源地理空間基金會中文分會
來源鏈接:https://www.osgeo.cn/post/315gg
本站聲明:網站內容來源于 *** ,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