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gis與地圖投影知乎,以及gis地圖投影變換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目錄一覽:
- 1、gis10.2怎么把地理坐標系轉化為投影坐標系
- 2、GIS,請問,像中國地圖選多少的投影分帶?
- 3、柵格數據地圖投影動態分塊轉換研究_arcgis柵格數據坐標系轉換
- 4、同一區域同一地理坐標和投影坐標,在ArcGIS里顯示為什么不重疊?
gis10.2怎么把地理坐標系轉化為投影坐標系
1、打開已有的地圖,并打開工具箱
2、按照箭頭指向,依次展開節點后,選擇“Project”工具,如下:
3、在打開的Project窗口中,選擇輸出的空間坐標系統,然后,點擊“Select”,如下圖:
4、選擇“Projected Coordinate System”,如下圖:
![](/zb_users/plugin/erx_Weixin/img/zzcm1.jpg)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5、選擇“World”,點擊“Add”,如下圖:并賀
6、找到WGS?1984 Web Mercator.prj,點擊“Add”,如下圖:
7、在下物蔽蔽拉框中,選擇僅有的一項,然后點擊“OK”,至此已經完成(這里請注意:請記住Output Dataset or FeatureClass中的位置,那是轉換后的輸出shp位置)
8、關閉ArcMap,重新打開ArcMap,并AddData上一步中轉換后的那個圖層shp文件,此時的圖層已經是罩州墨卡托坐標系了。
GIS,請問,像中國地圖選多少的投影分帶?
從圖中中心經度(中間豎直的)110°,可知這并不是標準高斯克呂格6°分帶投影
該悉帆投影是從0°開始,每6度一悔陸塵個分帶向東西半球累加計數,東半球之一個6度帶碧禪0-6°,中心經度為3°;114-120°為20帶,中心經度為117°。
柵格數據地圖投影動態分塊轉換研究_arcgis柵格數據坐標系轉換
[摘 要]柵格數據是地理信息系統數據源的重要形式,而地圖投影轉換作為地理數據處理的重要環節,在數據入庫、數據發布等工作中不可或缺。本文以地圖投影轉換原理為依據,設計了一種地圖投影動態分塊轉換系統,并輔以實驗說明。最后提出了借助分布式思想進一步提高轉換速度的思路。
[關鍵詞]柵格數據投影轉換動態分塊分布式
[中圖分類號]TP1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416(2010)03-0097-02
引言
地球體的自然表面凹凸不平,形態復雜,不能直接將這樣一個球體表面的數據映射到二維平面上,必須借助參考橢球與符合局部地理范圍的基準面并按照一定的數學法則來完成。由于投影的目的與所要應用的地理范圍不同,所采用的對地球體進行模擬表達的參考橢球與基準面也不盡相同,從而形成不同的空間參考系統。我們知道,完整的地理信息不僅應該包括數據體,而且應該包含數據所對應的空間參考信息。實際中,不同的地圖比例尺往往采用不同的投影方式,如我國基本比例尺地形圖中,大于等于1:50萬的均采用高斯―克呂格投影(Gauss-Kruger),小于1:50萬的地形圖采用正軸等角割圓錐投影。
由于應用需求的經常答拍變化,時常需要將同一種數據在不同的空間參考系統下進行早宴表達以進行數據存儲或顯示,從而對地理信息數據投影轉換提出了需求,而且動態投影顯示對投影切換的速度要求更高。對于柵格數據而言,像素點的數據量極大,如果簡單的進行一一坐標對應轉換,無論是從轉換的效率還是轉換結果的連續性上分析,都是很難達到要求的,而簡單的固定大小分塊轉換,則會造成數據相鄰數據銜接的不連續性,不能較好的滿足實際需求。所以對于柵格數據的投影轉換,需要考慮更多的存儲與顯示相關的問題。
地圖投影轉換的本質是將A坐標參考系統下點坐標位置信息P(x,y)轉換為B坐標參考系統下的P’(x,y)來表示?,F在流行的商用軟件如:arcgis,mapgis等都支持柵格數據的投影轉換,但是存在一些列問題:靈活性差,無法根據機器物理配置動清睜羨態調整轉換速度;擴展性差,無法根據自定義的數據需求來進行新的轉換,如google merc投影與經緯度表示的數據之間進行轉換。
1 地圖投影轉換模型與數據結構分析
完成單幅地圖投影轉換分為以下步驟進行
1.1 根據空間參考生成轉換器
轉換器是能夠獨立完成一組坐標變換的算子,它是完成整個數據轉換的可重用的模板。轉換器由轉換函數與參考系統等信息組成。以下是轉換器的結構定義。其中poForwardTransform與poReverseTransform為封裝了原始數據與結果數據空間參考坐標系統的正向轉換與逆向轉換,transinfoFunc是坐標轉換函數,內含正向轉換與逆向轉換。
struct ProjectionTransformer
{ProjectionTransformerFunc transinfoFunc; //轉換函數
Transformation *poForwardTransform; //正向轉換
Transformation *poReverseTransform;
}//逆向轉換
1.2 結果數據范圍與仿射信息計算
創建空的結果數據集,首先需要獲取結果數據集的范圍與仿射系數信息。通過對原始數據邊界進行高密度插值,可以計算出到結果數據的較為精確的范圍,從而創建有效的結果數據集。
1.3 地圖投影轉換對象WarpOption的構建
typedef struct{double dfWarpMemoryLimit;
//內存限制
WarpResampleAlg eResampleAlg;
//抽樣算法選擇
WarpDataTypeeWorkingDataType;
//數據類型
WarpDatasetH
hSrcDS;
//原始數據集
WarpDatasetH
hDstDS;
//結果數據集
int
nBandCount;
//數據波段數
int
*panSrcBands;
//原始數據處理波段信息
int
*panDstBands;
//結果數據處理波段信息
WarpTransformerFunc pfnTransformer; //轉換函數
void
*pTransformerArg;
//轉換模板
} WarpOption;
1.4 動態分塊
根據可用內存大小限制分塊大小參數,設定分塊Block大小。Block的大小決定了在內存中單次所能完成的數據讀寫量,從而影響數據集的讀寫次數,最終決定轉換的速度。對于單個數據集,若可以在內存每次盡可能多的讀取數據,進行轉換,然后寫入到新創建的結果數據集中,這樣轉換過程中讀些的次數就得到減少,所需的整體時間就會縮短。通過windows系統函數獲取到系統中的當前進程的可用內存,并規定內存的上下限,作為單塊Block內存分配的依據。使用遞歸算法建立原始Block與結果Block的對應數組列表。
(Ⅰ)根據結果數據集當前范圍計算所對應的原始數據集的數據范圍。
(a)首先,通過對結果數據集范圍所確定的四條邊進行簡單的離散點插值,可以得到一對像素位置值數組padfX[N]與padfY[N](其中N為各條邊總的插值點數),即(padfX[i],padfY[i])表示某一像素i的像素位置。(b)N次循環,對(padfX[i],padfY[i])計算地理坐標值,作為(padfX[i],padfY[i])的新值。padfX[i] = adfTransform[0] +padfX[i]*adfTransform[1]+adfTransform[2]; padfY[i] = adfTransform[3] +padfY[i]*adfTransform[5]+adfTransform[4];其中,adfTransform為6元數組,表示當前結果數據集的仿射變換系數。(c)對(padfX[N],padfY[N])執行新值逆轉換,從而求得結果數據集當前范圍所對應的原始數據集中的地理位置范圍。再利用結果數據集的仿射變換系數,求得原始數據當前范圍的像素坐標位置。padfX[i]=(padfX[i] - adfTransform[0])/adfTransform[1];padfY[i]=(padfY[i]-adfTransform[3])/adfTransform[5];(d)通過循環比較,得到padfX [N],padfY[N]所確定的像素范圍,即由padfX [N],padfY[N]的更大最小值組成。繼續執行(Ⅱ)。
(Ⅱ)根據數據類型與數據范圍計算原始數據集與結果數據集在當前范圍下總的內存使用量。dfTotalMemoryUse=(((double) nSrcPixelCostInBits)*nSrcXSize * nSrcYSize+ ((double)nDstPixelCostInBits) *nDstXSize*nDstYSize)/8.0;其中,nSrcPixelCostInBits,nDstPixelCostInBits分別為原始數據集與結果數據集單個像素所占有數據字節數;nSrcXSize,nSrcYSize,nDstXSize,nDstYSize分別為原始數據集與結果數據集的所對應的像素寬度和高度。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Ⅲ)比較dfTotalMemoryUse與dfWarpMemoryLimit。如果dfTotalMemoryUse dfWarpMemoryLimit,進入(Ⅳ),否則進入(Ⅴ)
(Ⅳ)比較nDstXSize與nDstYSize的大小。
如果nDstXSizenDstYSize,對結果數據塊進行橫向分割,根據左右兩塊數據集范圍分別執行(Ⅰ)否則,對結果數據集進行縱向分割,根據上下兩塊數據集的范圍分別執行(Ⅰ)
(Ⅴ)將(nDstXOff,nDstYOff,nDstXSize,nDstYSize,nSrcXOff,nSrcYOff,nSrcXSize,nSrcYSize)計入panChunkList,panChunkList每八個連續元素表示一組映射。塊數計數器加一。進入(Ⅵ)
(Ⅵ)當前計算結束,返回。
1.5 逐塊轉換
在已經計算得來的panChunkList,完成了對大塊數據集的分解。循環轉換panChunkList中的所有塊,即完成了柵格數據集的地圖投影轉換。轉換過程由三部分組成,數據讀取,數據轉換以及數據寫入。根據panChunkList中的原始數據塊的范圍信息,從原始數據集中讀取數據到預開的buffer中。
1.6 數據插值
由于不同的數據插值 *** 會造成數據不同精度以及顯示效果??梢愿鶕枨筮x擇不同的數據插值 *** ,如臨近點插值、雙線性插值、三次樣條曲線插值等。
1.7 寫入基本元數據信息
在數據轉換完成后,需要將基本的元數據信息寫入到新生成的結果數據中。這包括統計信息、仿射系數、結果數據集所對應的空間參考信息等。
2 基于動態分塊轉換算法研究
根據數據的大小確定是否進行分塊轉換。在系統界面中設置內存域值,從而決定分塊的大小。塊越大,轉換速度越快,這一步需要遞歸完成。對于每一塊需要記錄塊的結果范圍信息與對應的原始塊的范圍信息,為數據讀寫做準備。
3 試驗分析
本試驗基于proj4所提供的地理坐標轉換接口,開發出柵格數據投影轉換系統。系統開發平臺為VS2003,運行環境為windowsXP/2003。支持普通地圖投影系統之間的轉換(投影坐標系之間轉換,地理坐標系與投影坐標系之間的轉換,通過簡單擴展,已經支持google merc 投影與地理坐標系之間的轉換)。
4 分布式計算解決大數據文件轉換的思考
對于大數據文件,可以結合分布式計算思想,將文件規則裁切為m*n塊,每一塊在一臺機器上完成。具體做法是建立好并行通信環境,將大數據文件在每臺機器上存儲一份,然后通過通信環境將轉換分塊范圍分發給各臺機器,由各自獨立完成轉換任務。轉換完成后,將數據通過通信環境傳回任務管理機,進行合并。分布式計算為解決大數據文件投影轉換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思路。
[參考文獻]
[1] 孫連三,張欣英.GIS中地圖投影擴展組件的設計和實現,2008.
[2] 韓麗君,安建成.地圖投影及其在GIS中的應用.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9.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同一區域同一地理坐標和投影坐標,在ArcGIS里顯示為什么不重疊?
投影坐標洞謹系需要指定坐標系基準面參數,比如:北京54、西安80、WGS84,否則會發生位置偏配顫肆移。
線性參數:
東移假定值是應用到 x 坐標原點的線性值。北移假定值是應用到 y 坐標原點的線性值。
通常使用東移假定值和北移假定值來確保所有 x 值和 y 值都是正數。也可以使用東移假定值和北移假定值參數來縮小x 坐標值或 y 坐標值的范圍。
在垂直近側透視投影中,高度定義球體或旋轉橢球體表面上方的透視點。
擴展資料:
無單位值:
比例尺因子通常略小于 1。使用橫軸墨卡托投影的通用橫軸墨卡托 (UTM) 坐標系的比例尺因子為 0.9996。沿投影中央子午線的比例是 0.9996,而不是培轎 1。這將創建兩條幾乎平行的線,它們距比例為 1.0 的位置大約 180 千米。該比例尺因子減小了感興趣區域上投影的總體變形程度。
在立方體投影和富勒投影中,使用選項參數。在立方體投影中,使用選項定義極面的位置。在富勒投影中,當選項為 0時,將顯示所有 20 個面。指定 1 到 20 之間的某個選項值將顯示單一面。在立方體投影中,有效的選項值介于 0 到 15之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投影
gis與地圖投影知乎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gis地圖投影變換、gis與地圖投影知乎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