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各位分享Gis地圖技術難點的知識,其中也會對gis是地圖學研究的前提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目錄一覽:
GIS技術的主要問題
GIS技術在環境資源領域取得進展的同時,不可否認GIS的應用還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
數據來源與數據質量難以保證(數據來源廣泛,但數據質量不高)。資源與環境問題涉及土壤學、環境學與地理學等各個學科領域,其影響因素復雜,需要數據量大且要求質量高。然而由于儀器設備以及人力物力的限制,許多數據難以獲取。而且現有數據也往往由于數據來源不一、數據格式各異、年代不同等原因造成土地資源與生態環境數據質量難以保證,特別是數據格式不一,使各地區的數據難以共享,嚴重影響了GIS的應用。同時,地理信息系統最基本特點是每個數據項都有空間坐標,而傳統的人工采集與野外調查數據空間定位能力差,并且往往以點代面,不可避免的帶來了各種誤差。因此數據來源與數據精度一直是GIS技術真正解決資源與環境問題的一個“瓶頸”。
應用水平低,資源環境管理型地理信息系統,還停留在簡單的資源瀏覽查詢、制圖及簡單的分析水平,而真正意義上以資源環境合理配置、決策支持方面的專業應用系統仍十分缺少;
GIS的功能沒有充分發揮出來,管理者的認識水平、基礎數據、模型 *** 欠缺等方面的限制,使GIS的空間分析功能在資源環境管理沒有發揮效益;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標準規范不統一、數據共享程度低,由于資源環境管理的專業性比較強,在相應GIS建立的過程中技術標準、數據交換標準、元數據標準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別,使不同的信息系統之間難以共享;
集成化程度低,許多資源環境管理GIS功能相對單一,系統結構開發性差,沒有實現與全球定位系統、遙感信息的集成應用,難以滿足現代資源環境管理相集成化、綜合化方向發展的需要。
gis復習重點有什么?
之一章 緒論
1.地理參照數據:描述地球表面空間要素的位置和特征的數據,即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兩種組成。(P5)
2.空間數據:描述空間要素幾何特性的數據,可以使離散的或連續的;屬性數據:描述空間要素特征的數據。
3.矢量數據和柵格數據之間的不同:矢量數據適用于表示離散要素,而柵格數據適用于表示連續要素。它們結構也不同,柵格數據模型使用行、列式單一數據結構和固定像元位置。矢量數據模型可以是地理相關的或是基于對象的,是否拓撲均可,且可包括單一或復合要素。
4.地理相關數據模型和基于對象數據模型之間的不同:存儲方式不同。地理相關模型使用不同的數據系統分部存儲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基于對象數據模型則將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存儲在統一的數據系統中。
5.矢量數據分析的工具和技術:緩沖區建立(由選擇的要素量測直線距離來創建緩沖區)、地圖疊置(將不同圖層的幾何形態和屬性組合而創建輸出圖層)、距離量算(計算空間要素之間的距離)、空間統計(檢測要素之間的空間依賴性和聚集模式)和地圖操作(管理和改變數據庫中得圖層)。
6.柵格數據分析的操作:局部(對單個像元操作)、鄰域、分區(對一組相同值的像元或類似要素的操作)和整體操作(對整個柵格進行操作)。經常用數學函數將輸入和輸出聯系起來。
7.習題:①將Raster文件、Shapefile文件導入Geodatebase;②gird文件生成坡度圖的 *** 和流程;③*.mxd是什么文件,具有什么功能。
第二章 坐標系統
1.大地基準在GIS中的重要性:大地基準是地球的一個數學模型,可作為計算某個位置地理坐標的參照或基礎。大地基準的定義可包括大地原點、用于計算的橢球參數、橢球與地球在原點的分離。大地基準的概念還可用于測量海拔和高度。
2.地圖投影(球形的地球表面到平面的轉換過程):經緯線在平面上的系統安排。
3.根據所保留性質描述地圖投影的4種類型:正形投影、等積投影、等距投影、等方位投影。
4.通過投影或可展曲面描述地圖投影的3中類型:圓柱投影、圓錐投影、方位投影。
5.標準線和中央線的差異:標準線是定義地圖投影的一個普通參數,與切割狀態直接相關,標準線指明投影變形分布的模式;而中心線定義了地圖投影的中心或原點。
6.比例系數與主比例尺如何建立關系:比例系數是局部比例尺與主比例尺的比值。
7.基于橫軸墨卡托投影的常用投影坐標系統:UTM—通用橫軸墨卡托格網系統。
8.UTM分帶如何以中央經線、標準經線和比例系數來定義:每個UTM分帶都用通用正割橫軸墨卡托投影制圖,中央經線的比例系數為0.9996,原點緯線是赤道。兩條標準經線分距中央子午線以西和以東180km。每個UTM帶的作用就是保持精度至少為1:2500。
9.習題:經緯度坐標投影成橫軸墨卡托投影的 *** 和流程。
第三章 地理關系矢量數據模型
1.地理關系數據模型用獨立的系統存儲矢量數據。“獨立的系統”表達的意思:用圖形文件存儲空間數據,用關系數據庫存儲屬性數據。
2.GIS中的簡單要素及其幾何屬性:點的維數為零,且只有位置的性質;線是一維的,且有長度特性;面是二維且有面積和周長性質。
3.試述多邊形Coverage的數據文件結構是如何執行Coverage模型的拓撲關系:
4.闡述拓撲(連接性、面定義和鄰接性)在GIS中的重要性:①能確保數據質量;②拓撲可強化GIS分析。
5.使用Shapefile的主要優勢:①非拓撲矢量數據能比拓撲數據更快速地在計算機上顯示出來;②非拓撲數據具有非專有性和互操作性。
6.分區數據模型中的分區與Coverage模型中的多邊形的不同:地理分區數據模型能處理好兩個空間特征:①一個分區可以在空間上相連和分離,②分區可重疊或涵蓋相同區域。而Coverage模型中的多邊形不能處理這兩個特性。
7.習題:①Coverage和Shapefile文件結構有什么不同;②Coverage導出成Shapefile的 *** 和流程;③Shapefile與dwg文件相互導入導出 *** 與流程。
第四章 基于對象的矢量數據模型
1.說明地理關系數據模型和基于對象數據模型的區別:地理關系數據模型將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分別存儲在不同的系統中;基于對象數據模型將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存儲在同一個系統中,基于對象數據模型允許一個空間要素(對象)與一系列屬性和 *** 相聯系。
2.ArcObjects:對象的 *** 。
3.就空間要素的幾何顯示而言,Geodatabase數據模型和Coverage模型間有何區別:主要在于復合要素如分區和路徑。Geodatabase不再支持Coverage模型中的亞區,但亞區的幾何特性仍被Geodatabase保留下來,因為在Geodatabase中,多要素組合而成的多邊形可由空間上相鄰或不相鄰的組分組成,且可相互疊加。Coverage模型中得路徑亞類Geodatabase數據模型中由帶m(測度)值的聚合線替代。Geodatabase用m值而不是區段和弧對路徑進行線測度。
4.Geodatabase、要素數據集和要素類之間的關系:
5.一個獨立要素類與包含在一個要素數據集中的要素類,兩者間有何區別:包含在一個要素數據集中的要素類通常與其他要素類有拓撲關聯。
6.面向對象技術中封裝性規則的定義:將對象的屬性和 *** 隱藏起來,使得用戶只能通過預定義界面訪問對象的技術。
7.面向對象技術中多態性規則的定義:同樣的 *** 運用于不同的對象,可能產生不同的效果。
8.Geodatabase數據模型的優點:①具有面向對象技術的新功能優勢;②提供了一個存儲和管理不同GIS數據的便利框架;③避免了空間和屬性要素間協同的復雜性,減少了數據處理的工作量;④可按照各行各業的需求定制對象。
9.習題:Shapefile轉換成Geodatabase要素類 *** 和流程;
第五章 柵格數據模型
1.柵格數據模型的基本要素:行、列、像元。
2.柵格數據模型與矢量數據模型相比的優缺點:更容易進行數據的操作、 *** 和分析。
3.舉出整型柵格數據和浮點型柵格數據的例子:整型柵格數據數值不帶小數位,通常代表類別數據。例如土地覆被模型可用1代表城市用地,2代表林地,3代表水體等。浮點型柵格數據數值帶小數位,表示連續的數值性數據,例如降水量柵格數據可能具有20.15、12.23等降水量數值。
4.像元大小、柵格數據分辨率和空間要素的柵格表示三者之間的關系:像元大小決定了柵格數據模型的分辨率。
5.矢量化:柵格數據轉換成矢量數據。包括線的細化(只占據一個像元寬帶)、線的提取(決定獨立線段的起、止點的過程)和拓撲關系的重建(將柵格圖像提取出來的線條連接,以及顯示數字化錯誤所在)。
第六章 數據輸入
1.USGS DLG文件包含了哪些類型的數據:DLGs(數字線狀圖)包括諸如地貌(等高線和高程點)、水文、邊界、交通和美國公共土地調查系統在內的數據類型。DLG也是一種數據格式。
2.描述包含在SDTS拓撲矢量標準的文件、點文件和柵格文件里面的數據類型:拓撲矢量標準文件針對DLG、TIGER和其他基于拓撲的矢量數據;點文件支持測量控制點數據;柵格文件提供數字正射影、數字高程模型和其他柵格數據。
3.差分糾正的工作原理:用基站數據校正GPS數據噪聲誤差的 *** 。
4.文本文件必須包括哪些數據,才能夠轉換成為Shapefile:
5.在數字化過程中點模式和流模式的不同之處:點模式中操作者選點進行數字化;流模式中按預設的時間或距離間隔進行線的數字化。如果被數字化的特征有很多直線線段,點模式是首選。
6.數字化的掃描 *** 同時包括柵格化和矢量化 *** ,為什么:
7.源地圖對數字化地圖質量有很大影響,舉例說明:USGS標準圖幅的源地圖是二手數據源,原因是這些地圖已經過綜合、概括、符號化等一系列制圖處理過程,每一種過程都會影響繪圖數據的精確性。例如,如果源地圖的編輯過程有錯誤,則這些錯誤就會傳遞到數字化后的地圖。
8.假設你被要求把一張紙質地圖轉化為數字化數據集,你用哪些 *** 來完成?每種 *** 的優缺點:
第七章 幾何變換
1.地圖到地圖的轉換:剛數字化完畢的地圖,無論是經手工數字化還是掃描數字化的跟蹤,其單元都是基于數字化儀的單位。而數字化儀的單位可能是英寸或點/英寸。這種剛數字化完畢的地圖轉換到投影坐標的幾何變換過程,稱為地圖到地圖的轉換。
2.圖像到地圖的轉換:把衛星影像的行和列轉變為投影坐標。
3.仿射變換可以旋轉、平移、傾斜和不均勻縮放。描述各種變換:旋轉指在原點旋轉對象的x、y軸;平移指把原點移到新的位置;傾斜指允許軸與軸之間存在一個不垂直角度或仿射角,從而在一個傾斜方向上,使其形狀變為平行四邊形;不均勻縮放指在x方向或者y方向,增大或者縮小比例尺。
4.仿射變換的3個步驟:①更新所選控制點的x、y坐標到真實世界坐標。如果不能更新到真實世界坐標,可通過投影控制點的經緯度值獲得;②在控制點上運行仿射變換,并檢驗RMS誤差。如果RMS誤差高于期望值,則選擇另一系列的控制點并再次運行仿射變換。如果RMS誤差在可接受范圍內,那么控制點估算得出的六個仿射變換系數將應用于下一步;③用估算系數和變換方程,計算數字化地圖的要素或影像的像元的x、y坐標。
5.控制點在仿射變換中得作用:
6.如何選擇地圖到地圖變換的地面控制點:只需要有已知真實世界坐標的點。如果沒有,可以將已知經緯值的點投影到真實世界坐標中。比如,一幅比例尺為1:24000的USGS標準圖幅有16個已知經緯度值的點,這16個點也稱之為地理控制點。
7.如何選擇圖像到地圖變換的地面控制點:直接從衛星影像選取。地面控制點的真實世界坐標就可以通過數字化地圖或GPS讀書獲取。
8.幾何變換中得均方根(RMS)誤差:在幾何變換中,用均方根估算控制點實際位置和估算位置的偏差的統計 *** 。
9.在圖像到地圖變換過程中,為什么必須進行像元值的重采樣:衛星影像幾何變換的結果是一幅基于投影坐標系的新圖像,但是這幅新圖像沒有像元值,必須通過重采樣填充像元值。
10.試述柵格數據重采樣的3種常用 *** :鄰近點插值法(將原始圖像的最鄰近像元值填充新圖像的每個像元。具有計算速度快的優點,保留原像元值的特征。)、雙線性插值法(把基于三次線性插值得到的4個最鄰近像元值的平均值賦予新圖像的相應像元)和三次卷積插值法(用五次多項式插值法求出16個相鄰像元值的平均值)。雙線性插值法和三次卷積插值法都是把原始圖像像元值的距離加權平均值填充到新圖像,后一種比前一種得出的圖像平滑,但需要較長的處理時間。
11.對于類型數據,建議用鄰近點插值法進行重采樣,為什么:鄰近點插值法可以保留原像元值的特征。
12.什么是金字塔形法:一種用來顯示大柵格數據集的常用 *** 。通過建立不同的金字塔等級來表示減少或降低分辨率的大柵格。
第八章 空間數據編輯
1.定位錯誤(數字化要素的幾何錯誤)和拓撲錯誤(影響GIS軟件包必需的或用戶自定義的拓撲關系)之間的差異:
2.試述懸掛節點(在一個點處沒有完全結合,在懸掛的結束點產生的點)和偽節點(出現在一條連續線段上,并把該線段不必要地分為數段)的不同:懸掛點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可接受的,而某些偽節點不能被接受。
3.地圖拓撲:要素組成部分之間拓撲關系的臨時 *** ,這些要素組成部分被認為是重合一致的。圖層類型可以使shapefile文件或者Geodatabase模型要素,但不是Coverage。
4.描述運用拓撲規則的3個基本步驟:①通過定義參與要素類型,創建新的拓撲;②拓撲關系的驗證;③驗證結果將被儲存在到一個拓撲圖層,進行修正錯誤和特例情況下接受錯誤。
第九章 屬性數據的輸入與管理
1.要素屬性表:存儲要素空間數據的屬性表格。
2.分布式數據庫系統:
3.描述基于量測標尺概念的4種屬性數據類型:標稱數據、有序數據、區間數據和比率數據。
4.關系數據庫:表格的一個 *** ,它們之間通過關鍵字聯系起來。
5.關系數據庫的優點:簡單、靈活。①數據庫中每一表格可與其他表格分開準備、維護和編輯;②在因查詢或分析需要連接表格之前,這些表格仍保持分離。
6.合并操作(兩個表格的一個共同關鍵字把這兩個表格連在一起。合并的表格和屬性可以被用于進行數據查詢和數據分析)與關聯操作(只是臨時性地把兩個表格連接在一起,而各表格保持獨立)的相似性和差異性
GIS發展前景如何?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是一種采集、處理、存貯、管理、分析、輸出地理空間數據及其屬性信息的計算機信息系統。自20世紀60年代誕生以來,GIS發展迅速,應用也日趨深化和廣泛,逐步融入信息技術(IT)的主流,正在成為信息產業新的增長點,是發展潛力巨大的地理信息產業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如今GIS的應用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建設的亮點,日益深入到各個專業領域和百姓日常生活中。 隨著計算機技術、 *** 技術、數據庫技術等的發展以及應用的不斷深化,GIS技術的發展呈現出新的特點和趨勢,基于互聯網的Web GIS就是其中之一。Web GIS除了應用于傳統的國土、資源、環境等 *** 管理領域外,也正在促進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車載導航、移動位置服務、智能交通、搶險救災、城市設施管理、現代物流等產業的迅速發展。 GIS經歷了單機環境應用向 *** 環境應用發展的過程, *** 環境GIS應用從局域網內客戶/服務器(Client/Server,C/S)結構的應用向Internet環境下瀏覽器/服務器(Browser/Server,B/S)結構的Web GIS應用發展。隨著Internet的發展,Web GIS開始逐步成為GIS應用的主流,Web GIS相對于C/S結構而言,具有部署方便、使用簡單、對 *** 帶寬要求低的特點,為地理信息服務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然而,早期的Web GIS功能較弱,主要用于電子地圖的發布和簡單的空間分析與數據編輯,難以實現較為復雜的圖形交互應用(如GIS數據的修改和編輯、制圖)和復雜的空間分析,還無法取代傳統的C/S結構的GIS應用,出現了B/S結構與C/S結構并存的局面,而C/S結構涉及客戶端與服務器端之間大量數據轉輸,無法在互聯網平臺實現復雜的、大規模的地理信息服務。 隨著電子政務和企業信息化(電子商務)的發展,構建由多個地理信息系統構成的信息系統體系,跨越傳統的單個地理信息系統邊界,實現多個地理信息系統之間的資源(包括數據、軟件、硬件和 *** )共享、互操作和協同計算,構建空間信息網格(Spatial Information Grid),成為GIS應用發展需要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這要求將GIS的數據分析與處理的功能移到服務器端,通過多種類型的客戶端(如PC、移動終端)上Web Browser或桌面軟件調用服務器端的功能,來實現傳統C/S結構GIS所具有的功能,最終使B/S結構取代C/S結構的應用,通過GIS應用服務器之間的互操作和協同計算,構建空間信息網格。 B/S結構應用已經由瀏覽器/ *** 服務器/數據服務器(Browser/Web Server/Data Server)三層架構階段進入到瀏覽器/ *** 服務器/應用服務器/數據服務器(Browser/Web Server/Application Server/Data Server)四層架構階段。在新的四層架構中, *** 服務器和應用服務器分離,并且其間還可以插入二次開發和擴展功能,其中的應用服務器一般為支持遠程調用的組件式GIS平臺,或由組件式GIS平臺封裝而成。將GIS復雜數據分析與處理功能(編輯、拓撲關系的構建、對象關系的自動維護、制圖)移到GIS應用服務器上,使客戶端與服務端的數據傳輸減少到最少的程度,為在Internet上實現復雜、大規模的地理信息服務提供了可能。這一架構帶來的巨大優勢是使服務器端具有極強的擴展性,因此作為應用服務器的組件式GIS所具備的功能,都可以通過B/S結構實現,WebGIS不再是只能滿足地圖瀏覽和查詢的簡單軟件了,而是一個體系先進,功能強大的服務器端GIS(Server GIS)。新的服務器端GIS將是未來應用的發展的主流。
試論 *** GIS的技術特點及尚需解決的問題
特點:1、GIS技術 *** 化特點。一方面,GIS技術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專業式GIS、桌面GIS到 *** GIS。另一方面,GIS技術 *** 化還表現為GIS的數據模型、數據組織與存儲模式的 *** 化。ESRI公司的Geodatabase數據模型是個典型的 *** 化GIS數據模型,Oracle的SDO數據模型,ArcSDE的連續數據模型。
2、GIS應用 *** 化特點。首先,數據共享的 *** 化特點,尤其是 *** 化的數據庫。其次,GIS應用協同 *** 化特點也非常突出。
3、更廣泛的應用領域和訪問范圍。
4、真正的信息共享。屏蔽了軟硬件差異,用戶對GIS數據或功能的訪問通過普通的Web瀏覽器或專用的客戶端程序進行,用戶不需要關心服務器的具體實現細節。還可以在本機或某個服務器上進行分布式組件的動態組合和空間數據的協同處理與分析,實現遠程異構數據的共享。
5、系統成本降低。普通GIS在每個客戶端都要配備昂貴的專業GIS軟件,而用戶使用的經常只是一些最基本的功能,造成極大浪費。 *** GIS是利用個性化的終端進行信息發布,其軟件成本與 *** 專業GIS相比明顯要節省的多,同時維護費用也大大降低。
尚需解決的問題:1、 *** 帶寬的限制(WebGIS更大的問題就是數據傳輸量) 2、復雜地理信息的查詢、分析和處理 3、圖形信息的表達困難
GIS的技術基礎
GIS為各種涉及空間數據分析的學科提供了新的技術 *** ,而每個相關學科都提供了一些構成GIS的技術與 *** 。
首先,地圖是記錄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種形式,從歷史發展來看,GIS脫胎于地圖,而計算機制圖技術更是為地圖特征的數字表示、操作和顯示提供了成套 *** ,為GIS的圖形輸出設計等提供了理論支持。同時,地圖還是目前GIS的基礎數據源,但地圖強調的是數據分析、符號化與顯示,地理信息系統更注重空間分析。
其次,數據庫也是GIS的技術基礎之一。數據庫管理系統主要用于存儲、管理和查詢各類數據,并盡可能具備一些簡單的統計分析功能,這是現代地理信息系統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遙感作為空間數據的采集手段,成為GIS的重要信息源與數據更新途徑。遙感(RS)圖像處理系統包含復雜的解析函數,并有許多 *** 用于信息的增強與分類;大地測量為GIS提供了精確定位的控制信息,尤其是全球定位系統(GPS),可快速、廉價地獲取地表特征的數字位置信息;航空拍攝及其精確測量 *** 的應用使得攝影測量成為GIS主要的地形數據來源。總之,遙感是GIS的重要數據源與更新手段。
第四,計算機科學的發展對GIS起著關鍵性的影響。按照國際通行的定義,GIS軟件的開發和使用基本屬于計算機應用理論與 *** 在加入空間位置要素后的自然延伸,始于計算機出現不久,在最近10~15年,計算機不僅在容量與速度方面都有了質的飛躍,而且隨著多媒體、 *** 、數據庫、軟件工程、電子技術等的飛速發展,GIS的發展也在突飛猛進(黃杏元,2004a,2004b,2004c)。幾乎每一次計算機技術的重要進展都帶動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的重大進步,如空間數據的管理、 *** GIS、三維GIS等技術,每一步的重要發展都與計算機信息技術的進展有關。計算機輔助設計提供了數據輸入、顯示與表達的軟件與 *** ;計算機圖形學是現代地理信息系統的基礎之一,它提供了圖形處理、顯示的軟硬件及其技術 *** ; *** 的普及使地理信息系統已成為許多機構必備的工作系統,尤其是 *** 決策部門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受地理信息系統影響而改變了現有機構的運行方式、設置與工作計劃等;人工智能的發展也給地理信息系統的技術進步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周成虎,1995)。
簡而言之,地理信息系統就是能夠輸入、存儲、管理并處理分析地理空間數據的計算機系統。它隨計算機技術發展應運而生,是信息系統技術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產物。
Gis地圖技術難點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gis是地圖學研究的前提、Gis地圖技術難點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