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8aeke"><sup id="8aeke"></sup></ul>
    <tfoot id="8aeke"></tfoot>
    <del id="8aeke"></del>
    <abbr id="8aeke"></abbr>
      <strike id="8aeke"><menu id="8aeke"></menu></strike>
    • <tfoot id="8aeke"></tfoot>
    • 青海地質災害防治備案單位(青海省環境地質局)

      2024-05-06 地質災害資質 100
      A?AA?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青海地質災害防治備案單位,以及青海省環境地質局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目錄一覽:

      青海省地質環境保護辦法(2009修訂)

      之一章 總則之一條 為保護地質環境和地質遺跡,防治地質災害,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 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地質環境、地質遺跡的保護、利用,防治地質災害等活動,適用本辦法。第三條 地質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合理利用和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第四條 地質環境保護工作實行統一管理,分級、分部門負責。省人民 *** 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省地質環境保護監督工作。州(地、市)、縣(市、區)人民 *** 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地質環境保護管理工作。住房城鄉建設、環保、交通、水利和林業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地質環境保護工作。第五條 鼓勵單位和個人捐助、投資地質環境保護和地質災害防治。任何單位和個人有保護地質環境的義務,有權制止和舉報破壞地質環境、引發地質災害的行為。對地質災害前兆信息應及時報告當地人民 *** 或國土資源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第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 *** 或國土資源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向社會宣傳地質環境保護與地質災害防治的科學知識,使公眾掌握避險防災、應急救災的基本 *** 。對在地質環境保護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第二章 地質環境保護利用規劃第七條 縣級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編制本行政區域的地質環境保護利用規劃,報本級人民 *** 批準后公布實施,并報上一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備案。跨行政區域的地質環境保護利用規劃,由其共同的上一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編制。

      經批準的地質環境保護利用規劃不得擅自修改,確需修改的,應當報經原批準機關批準。第八條 地質環境保護利用規劃應當包括地質環境現狀、地質環境保護和利用、地質災害防治、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地質遺跡利用和保護等內容。第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 *** 及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在審批涉及地質環境保護內容的有關規劃時,應當征求同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第三章 地質環境監測與保護第十條 從事生產、建設活動應當保護地質環境,防止引發、加重地質災害。從事地質災害治理的單位應當對已存在的地質災害險情進行監測,制定應急防治措施。第十一條 工程建設單位、礦業權人對工程建設、礦山開采活動所損壞的地質環境履行恢復責任,向工程所在地縣級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報送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年度報告,并接受監督檢查。第十二條 開采油氣資源、液體鹽礦和地下熱水、礦泉水等資源的,礦業權人應當實施礦區地質環境監測,并按規定向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報送監測資料。第十三條 縣級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本行政區域地質環境監測,建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對重大地質災害險情及時預報;建立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水量水質預報系統,防止地下水的過量開采與污染。

      青海地質災害防治備案單位(青海省環境地質局)

      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所屬地質環境監測機構負責組織實施、指導全省重大地質災害險情、重要流域、主要城鎮地下水水情和全省地質遺跡及重點礦山等地質環境的監測預報工作。第十四條 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地質環境監測資料,發布年度地質環境公報。第十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 *** 負責公告本行政區域內的地質遺跡保護名錄。下列地質遺跡應當保護,并設立保護標志:

      微信號:MeetyXiao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一)有重大觀賞或科研價值的地質地貌景觀;

      (二)有重要價值的地質剖面或構造形跡;

      (三)有重大科研價值的古人類遺址或古生物化石及其產地;

      (四)有特殊價值的礦物、巖石及其典型產地;(五)有典型和特殊意義的水體資源或地質災害遺跡;

      (六)其它需要保護的地質遺跡。第十六條 對具有國際、國內或區域性典型意義的地質遺跡,可以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的規定,建立地質遺跡保護區或者地質公園。第十七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移動、侵占、損毀地質環境監測及地質遺跡保護設施和標志。第四章 地質災害防治第十八條 防治地質災害,堅持預防為主,避治結合的方針,實行誰引發誰治理,減少人為引發的地質災害。第十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 *** 應當建立和完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 領導責任制、 *** 主管部門管理責任制、重點隱患監測防災責任制,明確具體負責部門和責任人,并把災害危險點的長期監測和應急防范措施落實到具體單位和人員。

      地質災害屬于什么單位管轄呢

      屬于防汛抗旱指揮部管轄。

      如果是特大災害,會有省里甚至中央特設機構。

      青海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一、地質環境監測機構基本情況

      青海省地質環境監測機構名稱為青海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始建于1986年,原名為青海省環境水文地質總站。2000年地勘單位屬地化后,青海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劃歸國土資源廳的直屬事業單位,編制33人,現有在職職工33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22人。其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及高級工程師14人,工程師6人,助理工程師2人(見表)。經青海省國土資源廳批準,總站下設辦公室、地下水環境監測室、地質災害監測室、綜合研究室和地質環境調查院5個科級內設機構。具有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甲級資質、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乙級資質、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設計乙級資質、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監理乙級資質。其主要職責是:

      青海省地質環境監測機構及隊伍現狀

      全國地質環境監測能力建設

      1.參與編制地質災害監測、調查與防治規劃;組織宣傳和普及地質災害監測預報、減災防災知識;參與組織建立群專結合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防災預警預報站網系統;組織實施危害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地質災害隱患體的險情監測;負責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提出應急救災方案,編報險情專報或地質災害調查報告。

      2.參與編制地質環境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城鎮、礦山生態地質環境、地質遺跡、地熱、礦泉水、地下水等地質環境資源勘查、評價規劃;參與編制地質環境監測工作規程和技術標準。

      3.組織實施城市、礦山生態地質環境和鹽湖(礦鹵水)、地熱、礦泉水等礦產資源,以及區域地下水資源及其過量開采與污染的動態監測、預報;編制地質環境保護、地質災害防治、地下水資源及其他地質環境資源開發利用等監測調查的專報、年報。

      4.承擔全省地質環境監測數據和資料的匯總、分析和地質環境信息系統以及地質環境監測設施的建設、管理、維護,并向省國土資源廳提交各類監測成果及政策建議。

      5.承擔地質災害防治勘查、環境地質調查和礦產資源開發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

      二、監測網點建設情況

      (一)地下水環境監測網點建設

      青海省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海拔高,氣候寒冷,環境惡劣,工業發展和人類經濟活動主要集中在河(黃河)、湟(湟水河)谷地、柴達木盆地綠洲帶。地下水監測網點相應建立在湟水流域河谷區、青海湖盆地周邊、柴達木盆地南緣格爾木河沖洪積扇及盆地中心部位的察爾汗鹽湖首采區等8個監測區,共有地下水監測點162個。其中,國家級監測點16個,省級監測點146個。監測項目有水位、水質和水量及地下水污染情況。監測主要控制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潛水和鹽湖晶間鹵水,監控含水層總面積3599.65km2。

      (二)地質災害監測網點建設

      在滑坡監測方面,重點在西寧市區開展了以滑坡監測為主的地質災害監測工作,從1998年9月開始對西寧市危害較大的林家崖、王家莊、北山寺、南川東路4處滑坡采用全站儀進行定期監測。

      在礦山環境監測方面,重點對因采礦造成的西寧市大通縣煤礦地面塌陷區和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默勒煤礦地面塌陷區采用巡查的 *** 每年監測3~5次。

      三、監測裝(設)備配備現狀

      (一)地下水環境監測裝(設)備現狀

      完全依靠人工監測,監測設備為鋼尺和測線。

      (二)地質災害監測裝(設)備現狀

      目前唯一使用的地質災害監測設備為1995年購置的一套全站儀。

      四、信息化建設情況

      初步完成了可供公眾上網查詢的“青海省東部、中部地質災害數據庫查詢系統”,“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系統”正在建設中;已完成的數據庫系統有地下水動態監測數據庫。

      五、主要監測成果和服務

      (一)監測業績

      在地質環境監測與保護方面取得了地下水監測工作取得的突出成績有:

      1.格爾木— *** 輸油管線泄漏污染格爾木沖洪積扇地下水問題監測。1997年在格爾木沖洪積扇地下水中發現有油污染存在,1998~1999年針對該區石油類污染展開了專項調查。

      調查發現格爾木— *** 輸油管線存在嚴重的油泄漏問題,1998年以專項報告上報了青海省國土資源廳、省 *** 和國土資源部。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2001~2002年對管線及泵站的油污染源進行了治理,基本切斷了油污染源。河流恢復了天然背景值,地下水環境中污染暈已逐漸縮小,至2005年,地下水環境中的石油類物質含量已低于檢出限值。

      2.青海省某化工廠鉻污染問題監測。1999年4月調查和監測發現,某工廠排污造成周圍地下水污染嚴重,于5月27日上報原青海省地礦廳和國土資源部。經1999~2001年連續2年的監測發現,污染仍持續加重。2001年7月6日再次上報省 *** ,省 *** 在接到上述情況報告后,于7月20日由省 *** 督查室、省國土資源廳、省環保局三方前往污染地進行專題督查,并立即制訂治理方案,限期完成治理任務。

      3.西寧市王家莊、北山寺、南川東路等危巖體治理。削除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危巖體3萬m3,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4.2000年起地質災害巡查及時發布地質災害險情專報,緊急避讓和搬遷受威脅群眾650余戶3250余人。

      (二)項目成果

      編制完成《青海省環境地質調查報告》、《青海省礦山環境調查報告》、《青海省各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青海省尖扎縣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報告》等國土資源地質大調查項目報告。

      2005年~2006年,青海省曲麻萊縣縣城地下水位大面積上升,縣城下半部一片汪洋,房屋倒塌。2006年,青海省國土資源廳及時安排了“青海省曲麻萊縣縣城地下水升災害勘查”項目,該項目查出地下水上升的原因,并選定了災民搬遷安全地質,為災害治理和群眾搬遷安置提供了依據,收到良好的社會效益。

      2000年以來作為中國鉀肥基地的柴達木鹽湖,由于過量開采和尾鹵無序排放,造成資源枯竭和液體鉀礦污染,國家鉀礦資源安全受到威脅。2005年,青海省國土資源廳及時安排,總站承擔并完成了“柴達木盆地鹽湖鹵水資源保護監測方案”項目,為柴達木盆地鹽湖鹵水資源保護監測提供了依據。

      青海省水資源缺乏,有限的、可供開采的地下水資源又受到工業等污染源的嚴重污染,地下水資源安全受到嚴重威脅。2008年,青海省國土資源廳及時安排了“西寧市及周邊地區地下水環境污染調查與評價”項目。

      2003年汛期開始,由省國土資源廳和省氣象局聯合在全省開展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為青海省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起到了積極作用。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通過青海電視臺衛視頻道和手機短信形式發布地質災害預警信息,為各級 *** 和社會提供了具有時效性的地質災害預防信息。

      六、法制建設

      2003年11月18日頒布了《青海省地質環境保護辦法》。2007年發布并組織實施《青海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6—2020年)》。

      青海省人民 *** 關于修改《青海省地質環境保護辦法》的決定(2009)

      一、第三條之一款修改為:“地質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合理利用和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

      刪除第二款。二、第七條修改為:“縣級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編制本行政區域的地質環境保護利用規劃,報本級人民 *** 批準后公布實施,并報上一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備案。跨行政區域的地質環境保護利用規劃,由其共同的上一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編制。”

      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經批準的地質環境保護利用規劃不得擅自修改,確需修改的,應當報經原批準機關批準。”三、第二十三條第二款改為第十七條,修改為:“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移動、侵占、損毀地質環境監測及地質遺跡保護設施和標志。”四、第四章標題修改為:“地質災害防治”。五、第二十二條改為第二十一條,第二十三條之一款修改為第二十一條第二款:“縣級以上人民 *** 應當在地質災害危險區的邊界設置明顯警示標志。”六、第二十六條改為第二十三條,之一款修改為:“縣級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住房城鄉建設、水利、交通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規定,編制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報同級人民 *** 批準后公布。”

      刪除第二款。七、增加一條,作為第二十七條:“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應當在可行性研究階段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并將評估結果作為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組成部分;可行性研究報告未包含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結果的,不得批準其可行性研究報告。”

      “編制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城鄉規劃時,應當對規劃區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八、增加一條,作為第二十八條:“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單位進行評估時,應當對建設工程遭受地質災害危害的可能性和該工程建設中、建成后引發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做出評價,提出具體的預防治理措施,并對評估結果負責。”九、增加一條,作為第二十九條:“個人在地質災害低易發區內修建住房或牲畜棚圈、溫棚等用于生產生活的小型建(構)筑物,經縣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現場確認不會遭受或引發地質災害的,可以不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十、第三十一條改為第三十二條,第三款修改為:“發生大型以上及中型以下地質災害的,縣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在4小時、12小時之內報縣級人民 *** 及上一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并同時向省人民 *** 和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報告。”十一、第三十五條改為第三十四條,之一款修改為:“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確需治理的,大型地質災害由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州(地、市)人民 *** 組織治理;中型以下地質災害,由縣級以上人民 *** 組織治理。受地質災害威脅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積極協助和配合治理工作。”

      第二款修改為:“因礦山生產、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由責任單位限期治理。”十二、第三十六條改為第三十五條,刪除之一款。

      第二款改為之一款,修改為:“ *** 投資的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竣工后,由縣級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竣工驗收。其他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竣工后,由責任單位組織竣工驗收;竣工驗收時,應當有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參加。”十三、增加一條,作為第三十七條:“對處于治理成本過高或難以治理的地質災害危險區域內的居民,應當實行搬遷避讓。”

      “縣級以上人民 *** 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充分尊重群眾意愿,選擇搬遷安置方式。”

      “搬遷安置點的選擇應當避開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區域,盡量不占用或者少占用農用地,避免對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地造成破壞。”十四、第五章標題修改為:“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十五、增加一條,作為第三十八條:“采礦權申請人申請辦理采礦許可證時,應當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單位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報有批準權的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批準。”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的主要內容和編制程序按照國家有關規范執行。”十六、增加一條,作為第三十九條:“采礦權人變更開采規模、礦區范圍或者開采方式的,應當重新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并報原批準機關批準。”

      國土資源部關于通報表揚青海玉樹地震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參與單位和個人的決定

      國土資發〔2010〕6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

      青海玉樹地震發生后,部迅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視災情為命令,視人民生命高于一切,快速行動,全力組織投入支持開展抗震救災和防范次生地質災害。國土資源系統抗震救災工作及時、有力、有效,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在部黨組的統一領導下,青海省國土資源系統的多支隊伍之一時間趕赴災區開展抗震救災、次生地質災害防治、安置點地質安全評價、應急找水打井等工作,并服務災民救助和安置,參與災后重建,至今仍在災區辛勤工作。陜西、甘肅省國土資源系統抽調精兵強將,自備裝備給養,奔赴災區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和調查評估工作。中國地質調查局及下屬單位及時趕赴現場開展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和斷裂帶調查與研究,獲取解譯遙感資料并提供給相關部門。

      在前方災區工作的同志,克服高原缺氧、余震不斷、交通不便、低溫雨雪等多重困難,風餐露宿、忘我工作、連續作戰,圓滿完成了各項任務,為災區恢復重建提供了可靠依據,為防災減災工作奠定了扎實基礎。在后方工作的同志,積極參與抗震救災工作,為災后恢復重建貢獻力量,取得了明顯成效。在此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國土資源系統廣大干部職工的戰斗力和凝聚力,贏得了地震災區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

      為總結和弘揚抗震救災工作中的好思想、好作風和成功經驗,推動工作,部決定通報表揚青海省國土資源廳等27個參與青海玉樹地震地質災害應急排查的單位、劉山青等794名參與青海玉樹地震地質災害應急排查的個人。

      國土資源系統廣大干部職工要向受表揚的單位和個人學習,學習他們講政治、顧大局的高度責任感,學習他們心系災區、無私奉獻、忘我工作的思想境界,學習他們恪盡職守、不畏艱險、頑強拼搏的優秀品格,更加盡職盡責,團結奮斗,開拓創新,努力開創國土資源事業新局面。

      希望受到表揚的單位和個人再接再厲、努力工作,把在抗震救災工作中培育和體現出來的好思想、好作風、好精神長期堅持下去,為奪取青海玉樹地震抗震救災的全面勝利和國土資源事業的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附件:參與青海玉樹地震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單位和個人名單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〇年五月十四日

      附件:參與青海玉樹地震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單位和個人名單

      一、青海省(9個單位518人)

      青海省國土資源廳

      劉山青、王建斌、宋建國、李志勇、徐衛東、劉紅星、汪明道、王德瑜、劉長義、史德、昝明壽、王峻鑫、徐世福、康進軍、康維海、李杰、劉國元、蒲毅、王平、姚剛、李成龍、張俊茹

      青海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趙家緒、畢海良、隋嘉、呂寶倉、呂文斌、顏元東、王軍、吳國福

      青海省環境地質勘查局

      吳國祿、邊純玉、李兆鈞、胡貴壽、李小林、馬曉強、張曉、劉勇、魏剛、寧永春、張隆壽、崔發全、王貴慶、崔發鵬、汪恩福、于曉軍、白云、劉鈺、武新寧、王占巍、江旺升、楊世新、高立華、曹德云、陳金賢、陳明亮、甘斌、薛建球、周成福、劉應斌、童金慶、張運海、張啟、張書珍、姚春海、馬良峰、曹千紅、馬轉運、馬良元、張運康、王其紅、馬吉福、李西寧、李慶祝、張永善、宋顯祥、周得榮、齊衛兵、楊全有、薛生勤、陳滿壽、陳止壽、黃滿成、王生滿、王生福、瓦永吉、牛萬輝、趙永興、余占忠、陳武仁、余占明、張占榮、陳元壽 黃溫家保、白范祿、祁福全、白壽財、白萬壽、黃六十三、黃五十九、黃文家保、雷友德、趙文強、賈君、雎建國、張勇、張新榮、王豐成、賈全福、魯占才、李孝清、劉孝林、張占清、曹德成、張占海、汪雨德、沈士學、夏超忠、崔巖新、王世滿、蘇海增、孔德玉、張萬壽、李建軍、王丙丙、張虎、張洪慶、黃進才、趙慶忠、王廣宇、王超、宋國財、寧國治、桓秦幫、苗衛生、王廣成、王仁青、李得其、王永柱、馮國森、魏順祥、李春衛、王祖業、崔成林、張科善、楊軍、才讓旦智、魯仁軍、李發夏、高建慶、孔祥寬、王興文、陶廷雄、李小澤、孔林孝、莫尚明、孔祥永、韋勝紅、余祥德、李玉業、張永福、鐵勇、杜彩虹、張常青、董柴琦、何永紅、姜年元、馮德忠、丁光業、馬成芳、陳清軍、余效貴、岳鵬、李希發、劉偉、樊慶業、張海威、楊小輝、柴曉然、李躍峰、劉紅軍、劉滿成、王世民、夏雨普、吳進萍、李有實、喬永順、劉加學、王杰、常學良、曲娟、魏太明

      青海省地勘局

      高學忠、劉永恒、張春化、朱賢、高慶、張京平、段仰東、艾宏

      青海省水工環調查院

      嚴維德、馬興華、陳錫慶、杜建寧、張洪銀、童彥文、哈文錄、雷海智、候殿海、李兵、韓江濤、薛慶林、孫滿超、王小年、王仲復、彭亮、袁時祥、馬鳴、張盛生、田成成、杜文學、耿海深、李育昆、李永國、戰輝、賈小龍、黃勇、馬還援、宋源祥、朱紅

      青海省核工業地質局

      趙世勇、宗瑞玉、原義剛、申占洪、王文華、易文斌、梁江義、郭岐山、吳統一、石云、張云飛、李水蕓、黎明、曾國壽、戴瑜、羅友弟、吳英波、金文藝、鄭少軍、高瑞濤、董國輝、張利軍、馬文太、喬小龍、楊旭偉、陳富春、朱杰、祁俊良

      青海省有色地勘局

      孫占科、張興利、劉文、楊發源、隋源、楊小平、李瑤、嚴喜、謝治國、劉向陽、李偉、魏振杰

      青海省測繪局

      唐千里、劉海平、李強、張新聲、劉凌霄、陳德理、梁海波、王波、孔繁煜、陳家瑞、萬勇治、蘇占邦、吳析楚、紀曉東、楊杰、嚴晶功、張生軍、應九臣、孔繁寧、蔣英俊、周建軍、張廣華、白春平、馬生財、馬強、馬有文、黃太平、李名、楊勇、劉國、岳小勇、李建明、竇超、雒成元、張健、陳岷、丁延榮、戚一鳴、劉玉章、熊占興、姚剛、鄭耀輝、孫劍鋒、井厚青、楊海鵬、李文虎、莫龍剛、楊占青、劉宏鵬、龔克、霍景龍、王延、馬國福、曾學宏、保長金、吳元文、郭韓勇、陳偉學、李得基、張生成、史占成、李延、劉云、喬華桑、童成寶、易力、丁鵬輝、謝克敏、汪永堂、金躍順、陳豐田、包東海、王宏偉、劉俊、伊萬仁、孫玉華、馬學明、解占林、崔天彪、何旭東、王建虎、王國俠、馬剛、康福寧、劉海世、范曉明、趙春祥、鄧林、陳立飛、李良、劉海玉、吳壽忠、劉維才、汪順林、杜發澤、梁有山、霍永瑜、楊貴勇、劉書謙、高迎瑞、陳有輝、代永發、王海鵬、李友、趙積昌、孫棟、馬明金、馬國金、李永海、孟武潮、張萬森、陳生全、趙文淵、吳銀橋、趙永芳、呂登申、趙得錄、馬國寶、蔡邦兵、張乃功、歐陽永健、楊德芳、徐喜峰、何志強、宋海珍、汪治權、馬成、趙廷寶、蔡洪海、杜國梁、李樹安、徐江明、田曉程、陶金、王建、熊元森、鄒慶華、史晨星、孟超、萬玉輝談永邦、韓有文、楊元軍、侯云、杜國豹、張峰生、馬成彪、馬永才、楊小平、楊海賢、韓有文、楊海東、張萬成、李廷海、韓富財、梁俊杰、李玉偉、陳生權、安萬金、祁順杰、祁偉山熊換新、盧本森、劉延平、陳小項、丁春、左奎、鄒仁斌、嚴繼平、熊勁峰、艾楊權、陳雷雷、艾海軍、熊書健、肖洪強、肖世剛、李林壽、魏國章、王全德、李云、季增奎、張玉佳、陶國欣、高再良、陳忠、熊永合、張銀建、張曉俊、侯燕杰、張厚祿、閻宏亮、包曉虎、魏巍、蒲秉永、焦信博、冶存璽、朱斌、李田龍、張占鰲、蒲正軍、韓志清、楊曉英、王恒東、王祖順、劉盛慶、張斌、張海青、張斌、張建軍、李智明、施生壽、盧世偉、姜明偉、曹祥廷、王亮、孫青山、王海崗、楊正青、紀曉東、周敬平、楊生田、張學剛、張里南、李啟才、徐家祿、浮超、米利、閻寒、李財風、何君、惠海寧、包明相、王劍、喻杰、杜成璽

      青海省地質調查院

      盧青建、魯海民、程忠琳、金長城、王兵、孫海軒、張志青、桑盛毅、溫得銀、崔建華、霍志強、蘇立、孫延成

      二、陜西省(7個單位114人)

      陜西省國土資源廳

      喻建宏、李強、朱利平、肖平新、孫長安、王雁林、高剛強、湯鵬超、郭長安、王文昭、劉伯敏、韓東方、侯曉宇、劉衛峰

      陜西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寧社教、高建軍、康金栓、滕宏泉、肖志杰、張新宇、支源、李憲、王靜、王培林、婁月紅、亢宏偉

      陜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齊文、蒙曉記、羅乾周、王天明、李益朝、王友林、穆根胥、任娟剛、藺新望、金光、司國輝、井延泉、賀斌、王寧、侯威、耿戰輝、馮曉強、石衛剛、楊平、陳文生、陳凱、高峰、曾忠誠、秦臻、楊志軍、張凱、王天佑、王龍杰、楊曉鵬、魯洪深、唐學林、李國富、謝宏濤、邢寶珠、王占龍、范志勇、張雷

      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

      李文忠、湯振宇、常喜順、鄭崔勇、魚康平、張富國、黨勘峰、高關軍、姚學軍、杜成濤、宋濤、李貴桓、于鳳鳴、穆方

      陜西省核工業地質局

      郭三民、左文乾、魏東、齊普榮、姜方明、張彥紅、張俊、李輝、陳希民、程德進、李宇飛、王瑞華、謝昌貴、劉濤、李建華、張江、蔡偉、竇有航、魏躍文、李建華

      陜西省煤田地質局

      李智學、張建、傅宏科、常光鋒、賈海平、師千勝、冉百濤、張耀、李姜勇、楊磊、楊金才、將申偉、齊進寶、張國華、年鑫

      陜西電視臺

      鄭原、楊景茂

      三、甘肅省(6個單位58人)

      甘肅省國土資源廳

      張力學、張國華、趙玲房、王永超、王景輝、李建偉、劉星、王蘇麗、何金花、陳春良、杜四喜

      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陳漢、馬秉虎、茍少峰、王發明、王玉貴、余艷萍、馮曉迪、程群、鄭家龍、宋啟波、金春、李小軍、楊宇明

      甘肅省地質環境監測院

      黎志恒、趙成、姜才文、張永軍、張川、李軍、何云峰、樊憲明、蔣永智、胡正軍、王廣林、陳傳玉、董成憲

      甘肅省地礦局第二地質礦產勘查院

      龐招平、李文彥、朱建武、王洋、張弘、張玉龍、董毅、張永生、張寶鵬

      甘肅省地礦局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

      翟向華、王有權、陳偉彪、黃超、楊華奎、滕宏偉、李文東、秦慶峰、袁致富、王俊卿、李鳳儀

      甘肅省地質礦產報社

      劉崇貴

      四、中國地質調查局(5個單位104人)

      中國地質調查局機關

      王學龍、劉延明、莊育勛、殷躍平、文冬光、張作辰、張開軍、李曉春、夏鵬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侯金武、康戰、田廷山、徐萬忠、劉傳正、李鐵鋒、陳紅旗、曾青石、李媛、唐燦、邢雁鷹、李香菊、王燦峰、周萌、溫銘生、劉艷輝、連建發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王平、王殿琦、熊盛青、方洪賓、郭大海、楊清華、姜德仁、詹世富、鄭雄偉、張微、鐘昶、吳芳、李進來、武興、陳紅根、齊建偉、李景華、安娜、曹文玉、李友綱、陳穎、王懿哲、韓旭、孫禧勇、王建超、晉佩東、徐宏根、童立強、李小慧、張曉坤、李麗、李曼、楊蓓、邵帥、周硯文、胡桂英

      西安地調中心

      李文淵、張茂省、王佳運、李林、徐友寧、李建星、李瑛、王冬、張成航、高波、馮衛、張江華、喬崗、張俊、李金皋、湯科、席曉鵬、趙哲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龍長興、何長虹、侯春堂、馬寅生、張永雙、胡道功、楊農、吳樹仁、張春山、孟憲剛、譚成軒、安美建、馮梅、姚鑫、廖椿庭、王連捷、彭華、馬秀敏、雷偉志、余佳、楊健、高衛、王津、李躍輝

      地質災害防治單位資質證書在哪個部門備案

      地質災害防治單位設計資質證書:地質災害防治單位資質證書、在自然資源局備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是根據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 *** 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和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之一次會議批準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設立。

      自然資源部是國務院組成部門,為正部級,對外保留國家海洋局牌子。

      官 網

      為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著力解決自然資源所有者不到位、空間規劃重疊等問題,實現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方案提出:

      將國土資源部的職責,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組織編制主體功能區規劃職責,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城鄉規劃管理職責,

      水利部的水資源調查和確權登記管理職責,

      農業部的草原資源調查和確權登記管理職責,

      國家林業局的森林、濕地等資源調查和確權登記管理職責,

      國家海洋局的職責,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的職責整合,組建自然資源部,作為國務院組成部門。

      自然資源部對外保留國家海洋局牌子。

      關于青海地質災害防治備案單位和青海省環境地質局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客服微信號碼

      客服微信號碼

      客服微信號碼

      客服微信號碼

      留言咨詢
      提交留言

      您將免費獲得

      • 全面診斷

        您將獲得專家對您公司申請資質所需條件的全面診斷服務,我們不同于傳統代辦公司,僅是提供一些通用的,淺顯的建議

      • 找出疏忽點

        我們在了解您公司的基本情況之后,將挖掘出您公司目前不利于資質申請的疏忽點,還將詳細說明您在申請資質時應當改善的確切的事項。

      • 分析需求

        我們通過豐富的從業經驗,結合目前的實際情況,確認好符合您實際經營情況的資質需求。

      • 定制方案與報價

        對您的需求深入了解后,將結合您公司目前的情況,我們將為您量身定制一份資質代辦方案及報價單。

      獲取方案

      ×
      請設置您的cookie偏好
      歡迎來到資質參謀
      我們希望在本網站上使用cookie,以便保障本網站的安全、高效運轉及服務優化,有關我們使用cookie的更多信息,請點擊查看了解更多。
      接收Cookies
      決絕Cookies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综合网|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蜜芽| 亚洲av午夜成人片精品电影| 亚洲av日韩av无码黑人| 久久伊人亚洲AV无码网站| 亚洲狠狠成人综合网| 无码专区—VA亚洲V天堂|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久久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 亚洲第一AV网站| 亚洲第一区精品观看| 爱情岛亚洲论坛在线观看| 日本亚洲高清乱码中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成av人片天堂网| 久久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精品伊人久久伊人| 日本亚洲欧美色视频在线播放 | 日韩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 国产亚洲无线码一区二区| 女bbbbxxxx另类亚洲|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亚洲中文色| 久久亚洲精品高潮综合色a片| 毛片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午夜| 亚洲av纯肉无码精品动漫| 风间由美在线亚洲一区|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境外资源 | 亚洲人成日本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拍拍拍色欲 | 欧洲亚洲国产清在高| 亚洲av之男人的天堂网站| 亚洲成人中文字幕|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专区| 亚洲av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第一页中文字幕| 久久久婷婷五月亚洲97号色| 久久精品国产96精品亚洲 | 丁香亚洲综合五月天婷婷|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午夜鲁丝片 |